鼹科

作品数:6被引量:2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相关作者:范振鑫刘少英蒋学龙刘洋郭鹏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宜宾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四川动物》《中学生物学》《第四纪研究》《兽类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澳洲生物多样性——针鼹
《中学生物学》2024年第11期F0003-F0003,共1页
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是分布于澳洲大陆东部、塔斯马尼亚岛及新几内亚岛的单孔目针鼹科哺乳动物。针背部覆盖有黑褐色的坚硬针毛,在遭遇危险时通过蜷缩身体进行防御;头部长有长管状的嘴,舌长并带有黏液,四肢长有坚硬且锐利的钩...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塔斯马尼亚岛 繁殖方式 针鼹科 哺乳动物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MIS 2阶段的鼹科动物化石被引量:1
《第四纪研究》2021年第5期1366-1375,共10页庞丽波 刘傲然 吴雁 胡鑫 陈少坤 魏光飚 
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XDB2603030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批准号:173102)共同资助。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第②-2层的时代为更新世最晚期,可与MIS 2阶段相对应。文章系统研究了这一层位中的鼹科动物化石,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对比,依据齿式、齿冠结构和尺寸大小将之分别鉴定为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us、...
关键词:玉米洞遗址 MIS 2阶段 鼹科动物化石 区域灭绝 古环境 
鼹科长吻鼩鼹和库氏长吻鼹的首次转录组分析被引量:1
《兽类学报》2020年第6期615-622,共8页王琳琳 丘银彬 万韬 王霞 周鸿艳 蒋学龙 潘星华 何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3197038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M652952);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科研团队(2017BT01S131)。
现生的鼹科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包括54种已知物种。鼹科动物有丰富的生态类型,是研究适应性进化的较好模型。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分别获得了长吻鼩鼹和库氏长吻鼹两个物种心脏和肺脏以及脾脏和肺脏的转录组数据。这两个...
关键词:长吻鼩鼹 库氏长吻鼹 转录组测序 从头组装 
鼩鼹亚科(Talpidae:Uropsilinae)一新种被引量:7
《兽类学报》2013年第2期113-122,共10页刘洋 刘少英 孙治宇 郭鹏 范振鑫 Robert W.Murph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0330)
2006年至2009年,在四川西南地区开展小型兽类区系调查时,在普格县、美姑县、泸定县、九龙县采获了11号鼩鼹类标本。其外形和头骨形态与其他鼩鼹类一致,但牙齿数量和齿式与已知鼩鼹类不同。这批标本上、下颌牙齿均为9枚,齿式为i2/2,c1/1,...
关键词:鼹科 鼩鼹亚科 鼩鼹属 等齿鼩鼹 新种 
白尾鼹(鼹科:哺乳纲)下颌骨几何形态测量分析及地理分化研究被引量:9
《兽类学报》2013年第1期7-17,共11页何锴 白明 万韬 李权 王应祥 蒋学龙 
国家"九七三"基础研究项目(2011CB302102;2007CB411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00144;3117214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资助项目(KSCX2-EW-G-4);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GREKF11-03);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SYSKF1203)
白尾鼹属为东洋界单型属,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山地、印度阿萨姆地区、孟加拉国、缅甸北部和老挝等地。由于白尾鼹分布区范围内地形、气候和生境十分复杂,很可能导致物种的地理分化。为此我们查看了分布区之内18个地区的49号标本的下颌骨...
关键词:白尾鼹 下颌骨 几何形态测量 主成分分析 
四川省食虫目研究Ⅰ.猬科、鼹科被引量:4
《四川动物》1997年第2期78-82,共5页王西之 张中干 
四川省地理位置独特,动物资源丰富,现有兽类217种,特别是原始古老的食虫类尤为丰富,现有33种之多,约占全国(67种)的1/2。笔者据多年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I.猬科包括2亚科3种计有中国渭Neoteracussinensis、秦岭刺渭Meschi...
关键词:四川省 食虫目 猬科 鼹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