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态

作品数:440被引量:560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发有郭万金杜桂萍张毓洲王秀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以古文为时文”所引发的文学效应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100-105,共6页陈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明笔记整理与研究”(17ZDA257)。
明清时期,“以古文为时文”之说超越不同文派而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由此促成明清古文与时文的互动,出现了“时文古”与“古文时”这两种文学现象。在本质上,明清官方将“以古文为时文”视为推行其文治的重要措施,认为藉此可使时文臻至“...
关键词:以古文为时文 文体互动 文学效应 文学生态 
档案视域下的创造社作家研究
《郭沫若学刊》2025年第1期39-39,共1页曾祥金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料学转向”的背景下,档案文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事实上,档案文献在辑佚、手稿及作品版本研究,年谱、传记编撰及作家本事研究和文学组织、文学制度研究方面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档案文献的集中发掘可以...
关键词:文献整理与研究 创造社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生态 档案文献 本事研究 史料学 视域下 
重绘深圳文学坐标——一种建构新城市历史与当代文学生态的文学书写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黄海静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深圳文学研究——一种新城市文化的崛起(1980-2020)”(6022310019S)。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语境中重绘深圳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上的坐标位置,从历时维度纵向梳理深圳文学的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融合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深圳文学呈现不同风貌,深度参与并见证了深圳城市的变迁。从共时...
关键词:深圳文学 文学坐标 改革开放 发展历程 城市参照 
倒退着前进——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与嬗变
《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1期136-142,共7页樊迎春 
教育部2023—2024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中文创意写作拔尖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在当下文坛,“批评”的用法逐渐被“评论”替代,消除了可能由“顾名思义”产生的价值判断色彩。不管这种替代是意味着文学生态意义上的平和或犬儒,还是呈现了更为学理化、客观化的知识生产,“批评”的本义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而“新...
关键词:文学生态 文学批评 新媒体时代 学理化 客观化 
众音杂沓:金初文学生态的历史还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160-168,共9页于东新 康奥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北疆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281):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契丹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22JZD030):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京师文学活动与辽金元文学风貌研究”(GXKY22079)。
金国初立,时局纷乱,为尽快实现少数女真人对绝大多数汉人、契丹人等的统治而“借才异代”,辽、宋文士一时间集聚金廷。其中,作为金初文学主力军的由宋入金文人群体不被女真统治者所信任,处境艰难。这一群体身份结构的多样性及当时社会...
关键词:金代文学 古代多民族文学 文学生态 
论明清“小说家言”所反映的文学生态
《学习与探索》2025年第1期157-165,共9页陈才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明笔记整理与研究”(17ZDA257)。
在明清小说文本中,小说家往往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文学现象的真知灼见,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文学生态。这些颇具认识价值的“小说家言”,或对小说创作与传播环境予以评价,或直接表明作者的小说观,或对小说创作技巧加...
关键词:明清小说 小说家言 文学生态 
学术成果介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明诗文学生态研究》是国内外少见的直接以“文学生态”为题的学术专著,202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68万字,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及山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书作者郭万金教授是学界较早提出“文学生态”研究理...
关键词:古典文学研究 文学生态 观照对象 生态批评 明代诗歌 优秀成果奖 明诗 学术实践 
“文学生态史”的开端——关于王尧《“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6期21-23,共3页王德威 
王尧教授《“新时期文学”口述史》(下文简称《口述史》)的发想始于1990年代末,2002年展开访谈,历经二十年终于大功告成。这本口述史回溯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文学界的起承转合。从“伤痕文学”到“人文精神大辩论”,从“拨乱反正”...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王尧 起承转合 文学生态 伤痕文学 口述史 重写文学史 文代会 
语言艺术的废存与蜕变——评张炜长篇新作《去老万玉家》
《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5期104-110,共7页宫达 
纵览汉语言文学的流脉,它在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思想探索和文体创新的痕迹。文学是语言艺术,考察文学必得首先关注语言。自《诗经》以降,直至白话文运动,文学助推生活口语与书面语进一步融合,走入前所未有的自由、灵活和精微,其创作成...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 创作成果 文体创新 文学生态 语言艺术 汉语言文学 张炜 《诗经》 
地方上的文学生态
《文学自由谈》2024年第5期131-133,共3页李知展 
文学之树常青,在于传承。河南文学界普遍怀念南丁老师,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老人家在他那个阶段,做好了省内文学大的布局和梯队建设,擢拔了一批当时优秀的青年文学人才。具体到一个地方上,理想的文学生态,要有树,有草,有苗;树在茁壮,...
关键词:青年文学 文学生态 河南文学 文学刊物 梯队建设 文学人才 中坚力量 洛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