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壳流动

作品数:17被引量:443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李德威石耀霖张怀陈桂凡苏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相关期刊:《地学前缘》《地质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动形式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地质学报》2019年第4期791-803,共13页林少泽 向必伟 赵田 谢成龙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编号106112017CDJXY200004;2019CDXYTM0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830213;41772210;41472194)资助成果
造山后伸展过程中,深部地壳的变形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的构造活动方式,是造山后伸展深部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次工作以大别造山带造山后伸展变形构造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构造观察和组构分析基础上,以实际变形组构为约束开展数值模拟...
关键词:造山后伸展 大别造山带 变形组构 中-下地壳流动 数值模拟 
石英C轴组构指示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被引量:2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7年第5期801-816,共16页向必伟 王勇生 朱光 胡召奇 谢成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194;41002069;40902064)资助
造山带中-下地壳韧性流变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构造活动形式,是造山带深部岩石圈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对板块俯冲阶段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及其深部动力学认识不足...
关键词:中-下地壳流动 造山后伸展 流变学 石英C轴组构 大别造山带 
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的限定被引量:5
《岩石学报》2016年第4期1001-1012,共12页余顶杰 王勇生 杨秉飞 王海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186);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108085J12)联合资助
大别造山带形成于印支期华南、华北板块陆-陆碰撞过程中。大别造山带造山后发生了山根减薄,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为岩石圈拆沉或中-下地壳的塑性流动。为了检验大别造山带是否在造山后发生过中-下地壳流动,本次工作从对比郯庐断裂带南段...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南段 大别造山带 洪镇地区 地球化学特征 
大陆地震构造系统:以青藏高原及邻区为例被引量:10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1763-1775,共13页李德威 陈继乐 陈桂凡 梁桑 
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区域地质调查(Nos.1212011121246;1212011220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172188)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角形发震构造域是全球大陆最显著的地震多发区。脆性活动断层及其弹性回跳模式无法合理解释该区深度集中分布在10-40km的点状震源。针对发震构造和地震机理不明确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以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新思...
关键词:地震构造系统 下地壳流动 地震机理 地震预防 青藏高原 
华北热灾害链的结构、成因及强震趋势分析被引量:14
《地学前缘》2013年第6期102-108,共7页李德威 郝海健 刘娇 周洋 陈桂凡 梁桑 
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1246;1212011220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188)
华北地壳热活动强烈,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华北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连发性、关联性特征,组成热灾害链。华北热灾害链的典型结构是跨年度干旱—异常路径台风—异常降雨—异常海冰—强震—异常降雨,受控于源于渤海和青藏高原的下...
关键词:热灾害链 机理 下地壳流动 强震预测 华北 
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地震》2013年第4期55-63,共9页曹建玲 王辉 张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4057;41104058);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02092431;2012IES0405)资助
青藏高原存在柔性下地壳流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但是关于下地壳流动方式及速度存在争议。地表运动有GPS等直接测量,上地幔运动有S波分裂间接反映,下地壳运动目前没有直接观测手段,使得开展数值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三维球壳黏弹性...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下地壳流动 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 数值模拟 
地震预测:从芦山地震到大陆地震被引量:28
《地学前缘》2013年第3期1-10,共10页李德威 陈桂凡 陈继乐 郝海健 
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1246;1212011220400)
自从1990年以来,通过对青藏高原的调查和研究,认识到下地壳流动同步形成盆地和造山带,并受控于相关洋盆地幔软流圈向大陆的顺层流动和底辟作用。下地壳不均匀流动通过韧脆性中地壳热能-应变能转换孕育地震,部分发震能量通过上地壳脆性...
关键词:地震机理 地震预测 下地壳流动 芦山地震 青藏高原 
莺歌海盆地由沉积负载引起的裂后期快速沉降的耦合模式被引量:3
《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第8期8-14,共7页宋维宇 
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2007CB411700)三级课题"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形成演化与高温高压成藏机理";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合作的项目"莺琼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成盆动力学机制分析"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半岛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交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其中盆地裂后期快速沉降的动力学机制是解决盆地动力学演化机理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莺歌海盆地沉降史与滇西高原隆升...
关键词:下地壳流动 沉积负载 快速沉降 莺歌海盆地 
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被引量:29
《地学前缘》2009年第3期110-119,共10页李德威 夏义平 徐礼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211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5CCA0560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项目"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的耦合过程"
大陆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空间上相互依存,物质上相互补偿,构造上相互作用,时间上同步演化。这些内在联系体现在统一的形成机制上:大陆造山带和沉积盆地是在大陆边缘俯冲板片脱水熔融和大陆内部地幔柱(枝)上隆...
关键词:下地壳流动 盆山耦合 板内构造 非安德森断层 青藏高原 
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与地震预报--以汶川地震为例被引量:23
《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第5期1-6,共6页李德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2113);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8201003)
大陆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为浅源地震。盆山活动断层系统呈规律性组合,盆山挤压边界为逆冲型压性发震断层;盆山走滑转换边界为走滑型扭性发震断层;造山带...
关键词:板内地震 发震机理 地震预报 下地壳流动 汶川地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