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观

作品数:71被引量:8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艾国胡丽娟李雅柳马建红谢未渊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亚当斯的博林布鲁克式宪政观——以1766年《克拉伦登》信函为例
《政治思想史》2023年第2期172-180,共9页李海默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735-1826)曾参与《独立宣言》的共同签署,被美国人视为开国元勋之一。1789年至1797年出任美国第一任副总统;1797年至1801年接替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也是首位未能连任的美国总统。在1766年1月27日的《克...
关键词:《独立宣言》 贵族制 宪法体制 约翰·亚当斯 克拉伦登 宪政观 信函 博林布鲁克 
论梁启超的国家主义宪政观被引量:1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年第3期140-141,152,共3页刘哲 
梁启超主张国家是国民政治活动的中心,是宪政构建的出发点,主张国家自由高于国民自由、主权集中于国家、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梁启超在20世纪的初期十年居于日本,这是其国家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从具体的宪政构建角度,梁启超主张...
关键词:梁启超 国家主义 宪政 
宪政的实质及其施行路径——基于《独立评论文选》“宪政观”的分析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46-49,共4页马树同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以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为树立宪法权威,健全宪法实施机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学界对"依宪执政"与"宪政"的关系仍存有分歧...
关键词:依宪执政 宪政 民治 独立评论 
共和主义宪政观的当代困境——对于政治宪法学的超方法论批评
《北大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158-178,共21页杨陈 
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之间的论辩一直在方法论领域展开,后者对于前者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政治宪法学混淆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界限,试图从现实政治权力的运行中推出具有规范力的命题。然而,政治宪法学从根本上拒斥这种二元论的方法论...
关键词:政治宪法学 规范宪法学 共和主义 公民美德 公民宗教 
博林布鲁克的宪政观和政党理论被引量:2
《世界历史》2015年第6期30-40,157,共11页阎照祥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近现代三大政党政治观念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11BSS017)的阶段性成果
多年来,学界对博林布鲁克的政治思想研究存在不足。博林布鲁克的言行屡遭贬抑,哲学上久遭嘲讽,其宪政思想和分权观也评价不高,影响亦被低估。实际上,博氏的"无党政府"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当时党派斗争失利情况下发出的哀怨,可又不乏新...
关键词:英国近代 博林布鲁克 宪政观 无党而治 爱国君主 
浅析阿克顿宪政观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58-60,共3页王晓兰 
阿克顿的宪政观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而是阿克顿在总结历史,用于指导国家构建的一种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普选权,成为实际民主的一份子,成为人民精神的向往。政府权力与公民自由是政治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阿...
关键词:阿克顿 宪政观 自由 代议制 民主制 
1906-1908年的郑孝胥与预备立宪公会被引量:1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90-94,108,共6页于宏威 
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后,归隐上海的郑孝胥在其老幕主岑春煊的支持下,与张謇、汤寿潜、刘厚生等人一起,在上海成立了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在随后1907—1908年的国会请愿运动中,郑孝胥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
关键词:郑孝胥 预备立宪公会 国会请愿运动 宪政观 
论谢觉哉对新民主主义宪政观的理论发展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169-181,共13页周鹏宇 
谢觉哉是新中国民主宪政思想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毛泽东所提出来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观的同时,还在多方面对此理论进行了宪法法理化的延伸和发展。他从宪法法理的角度阐发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础理论、阶级基础和基本原则,并对新...
关键词:谢觉哉 宪政思想 新民主主义宪政 
张謇与翁同稣的师生情谊
《江海纵横》2013年第10期48-50,共3页郑元英 
在张謇大魁之前,张翁间提携感恩是师生情.大魁之后二人携手与投降派对敌是战友情,待他们接受了宪政观念为实现这一理念奋斗就是同志情了,本文仅论述两人的师生情。
关键词:师生情谊 张謇 宪政观念 战友情 
“以人为本”宪政观的本质、内涵及路径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117-118,共2页孙桂燕 
世界文明的进步,莫不体现为人本思想的建立,而"以人为本"的宪政观则是人本思想在宪政领域的体现。自由从启蒙时代的消极自由发展到当今的积极自由,其所追求的不再仅仅是抵抗暴政的权利,更发展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以...
关键词:以人为本 宪法 人权保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