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

作品数:2753被引量:1277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刘波雷戈路文彬陈晋欧阳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自由谈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小说如何参与当下
《文学自由谈》2023年第6期70-77,共8页汤达 
小说家取材,若与当下保持一定的时间距离,往往更容易写出历史感和艺术性。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跃的那一批作家,至今还在写知青岁月和乡土生活,九十年代后剧变的社会现实,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当下生活,很难进入其视野。很多人...
关键词:《第七天》 乡土生活 阎连科 《炸裂志》 新闻报道 信息爆炸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历史感 
用写作者的体温敷热悲寒的生命
《文学自由谈》2023年第4期143-148,共6页刘蒙之 王麓乔 
出生于陕南安康的袁凌,对于汉水有着深深的感情。他说,“我需要为她写些什么,记录她悠久的生命和变迁,记录她眼下为整个中国的付出,记录下她是怎样一条伟大的河流”,于是就有了《汉水的身世》这本让历史学家罗新都感叹“这正是我想写却...
关键词:学术研究者 历史感 汉水 身世 写作者 生命 
中国人的历史感:入睡或醒来
《文学自由谈》2014年第4期22-34,共13页陈冲 
今年第一期,我们曾说陈冲撰文擅长绕。其实,他也常玩直来直去。即如此篇,内容一点不绕,却会让阅读的人,绕来绕去想问题,然后产生由衷的疑问:作者的思想(绝非"思路"、"思维"之类),何以清晰到这般地步?
关键词:历史感 陈冲 南京大屠杀 张灵甫 南京保卫战 严歌苓 唐生智 拉贝日记 《白鹿原》 司令长官 
“高于生活”真伪辨
《文学自由谈》1994年第4期15-19,共5页毛志成 
“高于生活”真伪辨毛志成话虽刻薄,但我真是这么想的,只好直言。有时读某女作家的言情小说、爱情诗,那样五彩缤纷、缠绵动人,猜想她一定是倾国倾城的美女、才女,或是仪态慑人的贵妇人,有过三角、四角直至X角恋爱的浪漫史。在我...
关键词:言情小说 爱情诗 毛志成 哲理诗 太远 赵玫 历史感 民间语言 使人 贾政 
法制小说的新写法
《文学自由谈》1994年第3期144-146,共3页张韧 
法制小说的新写法张韧当法制文学盛行期的"火爆"与诱惑力日渐消解的时候,陈源斌近期出版的《一案九罪》为什么得到社会格外关注呢?在我看来,法制文学对读者的魅力与引力,主要凭借两大模式作为它的支柱:一是侦破的曲折情节化与生...
关键词:陈源斌 文学传统 近期出版 张韧 万家诉讼 命运感 八十年代 汪曾祺 历史感 青年作家 
《裸雪》:人生黎明风景线被引量:1
《文学自由谈》1994年第2期113-116,共4页蔡葵 
《裸雪》:人生黎明风景线蔡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尽管各自的童年各不相同,但它作为人生旅程的黎明风景,总是带着璀璨的光采和温馨的记忆留在人们心田。那种毫无讳饰地记叙童心童趣的作品,也往往会受到人们格外的喜爱。从维熙同...
关键词:裸雪 童年往事 蔡葵 抒情小说 南河春晓 历史感 铁木前传 生活画面 革命青年 平凡生活 
人性与写实被引量:4
《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2期142-144,共3页田中禾 墨白 
墨白:你好!前几天把你的《幽玄之门》和孙方友的《谎释》都抽空拜读了。你曾说过让我谈谈读后印象,也就不避偏颇,随便聊聊。相比较而言,令兄毕竟长了几岁,对人生看得淡多了,作品在题材、寓意与语言上都更显超脱,而你的“门”让我读完难...
关键词:幽玄 孙方 现代文明 文学景观 田中禾 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 佩甫 赵玫 历史感 
我看这十年散文被引量:1
《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4期33-35,共3页老愚 
散文是庸常生活的呼吸.是人们挣脱缠绕的一个努力,它全部的意义都旨在证实人类性灵的存在。散文的这种属性导致了它容易被误解的弱点;人们对散文的要求,首先是轻松、自娱,一系列畅销作家的诞生,证明了这种需求的庞杂和不可动摇。八十年...
关键词:八十年代 十年 张承志 周涛 汪曾祺 怀念萧珊 赵玫 历史感 闲来无事 张洁 
传统与独特才能
《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3期99-103,共5页T.S.爱略特 何朝阳 
英语著述中很少有“传统”这个词出现,我们不说“这种传统”或“一种传统”,最多用它的形容词形式,说某个诗人的诗作“很传统”或“太传统”。字里行间总少不了一种责难的味道。除非是一些公认的古典作品才不至遭此鄙薄。
关键词:古典作品 天才作家 历史感 批评方法 诗作者 赵玫 人能 太远 吸收知识 人格境界 
人和历史的悖反与错位——读中篇小说《传说之死》
《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1期95-98,共4页王春林 张莹 
在《传说之死》中,李锐用激越深沉的叙述笔调讲述了关于一个女人的耐人寻味的传说:“六姑婆活着的时候是一个传说。”“后来六姑婆死了,传说也就死了”。笔者是怀着对《厚土》那种金属般凝炼的话语模式及其厚重异常的人性内容的回忆进...
关键词:一个女人 活着 话语模式 人类生存困境 银城 第一人称叙述 赵玫 叙述方式 历史感 沧桑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