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

作品数:7329被引量:8808H指数:3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王乃昂蓝勇朱圣钟朱士光郑景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农业考古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历史时期南京茶文化的发展
《农业考古》2022年第5期231-236,共6页陶德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ZD229);陆军工程大学2021年度政治理论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从茶叶贸易视角看鸦片战争的爆发”(项目编号:LGDZY-2021207)。
南京茶文化历史悠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习在南京兴起,以茶代酒、以茶待客、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以茶为祭、以茶为赐等礼仪不断出现,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渐趋重要。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繁荣时期,唐代中期,以栖霞山为中...
关键词:南京 茶文化 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峰值与气候变化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21年第3期150-156,共7页何茂峰 卜风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灾害书写及其文献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BZS154)。
历史时期疫灾的发生存在阶段性的高峰变化,人口变动趋势与疫灾频度变化存在线性关系,战争是导致疫灾频发、形成疫灾高峰波段的直接要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时期疫灾出现的首个高峰时期,气候的寒冷特征导致的气温、降水异常是促使该...
关键词:疫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魏晋南北朝 灾害链 疫灾应对 
历史时期北方竹林的分布变迁探析——兼谈竹类史料的分析与运用
《农业考古》2019年第4期158-166,共9页于晨磊 
历史上北方竹林的分布记载是研究历史气候变化以及植物地理的重要史料。但学界对于历史时期北方竹林所属性质及分布特点并未有较清晰的认识,难以准确把握北方竹林分布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历史竹林的类型界定,将其分为天然型竹林和实用...
关键词:北方竹林 分布变迁 竹林类型 竹类史料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社会综合研究力作——评《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
《农业考古》2019年第4期267-272,共6页李东辉 
《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一书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变迁为中心,全面深刻地研究了历史时期尤其是宋元以来淮河流域的生态社会变迁。该书善抓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将宏观论述与个案分析巧妙结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采用多重研究...
关键词:环境变迁 淮河流域 特色 展望 
历史时期韭菜栽培技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被引量:2
《农业考古》2019年第3期163-169,共7页王新月 曾京京 
韭菜作为中国的本土蔬菜,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餐桌上最基本的菜品之一,并在相关礼仪和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从选种、播种、治畦与肥水管理、收割方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韭菜栽培技术。这些内容一...
关键词:韭菜栽培技术 传承发展与创新 《齐民要术》 《王祯农书》 
历史时期大巴山地区的涉林碑刻初探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18年第6期167-173,共7页闫淑君 
大巴山地区历来山多田少,林深茂密,当地民众生活、生产与山林密不可分,很早就形成了有关林木的认识并付诸实践,大量护林碑刻的发现即是体现。笔者通过对大巴山地区现存涉林碑刻进行分析,认为乾嘉时期及此后的人口压力造成碑文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护林 涉林碑刻 大巴山地区 环境保护 
历史时期蒙古族渔具技术发展及原因分析
《农业考古》2018年第4期176-183,共8页张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生态环境史>"(项目编号:13&ZD080)
蒙古民族虽以发达的牧业著称,但也曾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后虽因牧业经济主体地位以及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使捕鱼业在蒙古族逐渐式微,但捕鱼技术仍然在曲折发展。从渔具方面来看,蒙古族在网渔具、钓鱼具及杂渔具的种类及制作材质上不断...
关键词:蒙古族 捕鱼业 渔具 少数民族经济 科学技术史 
历史时期东莞茶叶种植及茶文化初考被引量:2
《农业考古》2018年第2期35-39,共5页王争春 
东莞为岭南古邑,东部山体庞大,集中成片,气候适宜茶种植,处于中国四大产茶区的华南茶区范围,适宜乔木、小乔木、灌木茶树品种种植。本文通过查阅地方文献、口述历史、田野考古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历史时期东莞茶叶种植和茶文化史料进行梳...
关键词:历史时期 东莞 茶叶种植 茶文化 初考 
历史时期保山“多出异物”对其“大都会”城市形成的影响
《农业考古》2017年第3期67-71,共5页吴臣辉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以来怒江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4BZS074);保山学院2016年<世界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秦汉时期,保山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贯通境内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使其成为享誉中外的"多出异物"之地,这些异物不仅包括本地产的桐华布、玉石珠宝、象牙犀角,还有蜀商贩运至此的邛竹杖、蜀布,以及来自大秦等沿海国...
关键词:多出异物 保山 大都会 影响 
历史时期渝东南地区的生态变迁——基于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变迁的考察
《农业考古》2017年第1期153-162,共10页张铭 李娟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时期中国西部资源东调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ZD08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清代四川金属矿业地理研究"(项目编号:SWU1609264)
前人通过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变迁探讨一定区域生态变迁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有些研究关注区域较大,难免百密一疏:或关注时段有限,无法做到长时段的纵向综合考察;关注区域过大或时段较短都无法真正做到"尽全时空";或只专注于某一种动物,缺乏...
关键词:历史时期 渝东南地区 生态变迁 野生动物 生境变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