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特兰德

作品数:18被引量:0H指数: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戚宗海左传韵舒丹丹马永波刘文更多>>
相关机构:芝加哥大学南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诗林》《散文诗世界》《散文诗》《文学界(理论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马克·斯特兰德的诗
《诗歌月刊》2021年第5期67-71,共5页 德钟生(译) 
诗的艺术——马克·斯特兰德访谈
《世界文学》2017年第5期282-303,共22页马克.斯特兰德 华莱士.肖恩 李以亮 
华莱士·肖恩(以下简称华):我开始读那人写的关于你的东西。很烦人,因为他不停地在谈论你写作的主题,而我没有搞懂。我不认为我真的理解“主题”的概念。所以我不会问你这样的问题,比如,你对虚无的看法是什么?因为我真没弄懂。
关键词:兰德 马克 艺术  华莱士 虚无 
致马克·斯特兰德
《散文诗》2015年第8期40-40,共1页莫嘉 
一个人仰望树,飞翔的目光,便扇开了鸟的翅膀。那是一个人,在土地上伫立久了;一个人仰望天空,飘逸的云朵,便扇开了风的翅膀。那是一个人,在孤独中沉闷久了;一个人仰望大山,登高的山路,便扇开了脚印的翅膀。那是一个人,在低洼处蛰伏久了;...
关键词:斯特兰德 个人生活 
马克·斯特兰德的诗
《文学与人生》2012年第2期68-71,共4页马克·斯特兰德 桑婪 
马克·斯特兰德,美国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90年当选为美国桂冠诗人。1999年获普利策诗歌奖。他的诗关注现代入的生存境遇.弥散着自我的双重意识以及自我的异化.透明复杂却又不缺乏深度和对语言的穿透力。
关键词:桂冠诗人 兰德 马克 双重意识 生存境遇 散文家 评论家 诗歌奖 
马克·斯特兰德诗选(20首)
《诗歌月刊》2011年第10期38-47,共10页桑婪 
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诗人、短篇小说家、评论家。他于1934年出生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萨默塞德,但在美国长大并接受教育。他著有十一本诗集,一部小说集,三本译作,并有画家威廉·贝利和爱德华·霍普的专著。他还编有许多诗歌...
关键词:诗歌 短篇小说 爱德华 哥伦比亚大学 二十世纪 桂冠诗人 麦克阿瑟 眼睛 普利策 加拿大 
马克·斯特兰德诗选
《诗歌月刊》2010年第11期40-45,共6页马克·斯特兰德 桑婪 
主持人语:马克·斯特兰德也曾致力于小说创作,但主要还是以诗闻名。他的诗关注现代人生存的境遇,弥散着自我的双重意识以及自我的异化,透明而复杂却又不乏深度和对语言的穿透力。
关键词:小说创作 诗歌个性 自我 双重意识 现代人生 每个人 语言 草地 鲜明特色 主持人 
视角越界与消解自我——马克·斯特兰德的诗篇《连续的生命》
《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5期55-56,共2页戚宗海 
1998年普利策文学奖得主马克·斯特兰德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以意象组合怪异突兀、文辞简明却意义隽永著称。本文借助视角越界的理论,参照诗人消解自我的理论解读其诗作《连续的生命》。诗中讲述对家庭、死亡、生命的意义和文明传...
关键词:视角越界 消解自我 质疑连续性 认同 
马克·斯特兰德
《散文诗世界》2010年第4期68-70,共3页远行 
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1934年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4岁时随家迁至美国,并在那长大、接受教育。早年曾在耶鲁大学学习绘画艺术,后来全身心投入诗歌与散文创作。至今共出版14本诗集,获多种奖项,现居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关键词:大学学习 身心投入 散文创作 绘画艺术 哥伦比亚大学 加拿大 接受教育 马克 爱德华 诗歌 
自我的悖论:论马克·斯特兰德诗歌中的双重意识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31-36,共6页马永波 
马克·斯特兰德善于把自我对象化,对自我及其所置身的世界进行有距离的观照,这种旁观者视角使得他的观察获得了某种"公正性"和"客观化",从而打破自我和私人化,成为事件和风景的编年史见证人。主体性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形而上学的"自我"...
关键词:自我 悖论 后现代 新超现实 
隐喻背后的不确定性:马克·斯特兰德的诗《食诗》
《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162-166,共5页刘文 
教育部2008年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认知诗学研究》(08JA752004)
马克.斯特兰德是当代美国诗坛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魅力来自于他用精准的语言和超现实的意象刺激读者的理性以及他在诗歌中经常运用的激发读者兴趣的典故和隐喻;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怪异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等手法常常能够从...
关键词:马克·斯特兰德 食诗 自我 缺失 超现实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