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考察站

作品数:92被引量:2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相关作者:庞小平刘海燕张翼庄惟敏张翼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2024年第5期23-25,共3页李忠东 
南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誉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和“天然科学实验室”。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南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早已从探险时代进入科学考察时代。我国加快推进南极科...
关键词:南极科学考察 科研价值 科学实验室 气候变化 自然环境 金钥匙 加快推进 和平利用 
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创新作文(初中版)》2024年第3期4-4,共1页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
关键词:主体设计 郑和下西洋 罗斯海 十字星 设计理念 建筑面积 
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中国科技财富》2024年第2期63-63,共1页吴琼 
龙年春节前夕,中国南极秦岭站2月7日建成并投人使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为什么命名为“秦岭站”?国家...
关键词: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海洋局 极地考察 考察站 华夏文明 地理分界线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南极洲 
基于局部特征的南极考察站网络效率评价
《极地研究》2023年第4期533-541,共9页成昆凤 刘海燕 庞小平 
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201504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M5923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060613)资助。
为评价不同站点布局下南极考察站网络运行效率,本文提出基于局部特征的南极考察站网络效率评价方法。通过基于最小二乘理论的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点/边相对重要性指标权重,然后利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点/边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排序,...
关键词:网络效率 局部特征 南极考察站 层次分析法 优劣解距离法 
受疫情影响,人的头变小了?
《中国家庭医生》2021年第1期69-69,共1页
——我想缩头,但不想变笨,好纠结。最近,德国科学家发现,长期隔离和独处可能会导致人的大脑缩小。科学家们对9名在南极考察站生活了14个月的探险队员,进行了前后两次脑部扫描。结果发现,他们的脑体积缩小。
关键词:德国科学家 缩头 南极考察站 
别样的风景,南极考察站!
《地球》2020年第12期50-55,共6页兰圣伟 
每年11月前后,南极进入夏季,南大洋的海冰开始融化。这为南极科学考察提供了绝佳窗口,各国纷纷选择在此时派出考察队前往南极。从首支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至今,我国先后在这片严酷的冰雪之地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4座考察...
关键词:南极科学考察 南极考察队 考察站 中山站 长城站 南大洋 泰山站 
这不是酒店, 是南极考察站
《大科技(科学之谜)(A)》2020年第11期30-31,共2页淼林 
1902年,英国探险家在南极建造了一所木屋,并用毛毡覆盖木屋以抵御严寒和大风,它的大门经常被大雪给堵住,导致探险家们只能从窗户进出。这所木屋就是最早的“南极考察站”在随后的50多年里,英国建立的南极考察站依旧都是临时搭建的木屋...
关键词:哈雷 内部设施 木屋 探险家 
北京建工新材:助力“装配式+被动式”绿色建造发展
《环球聚氨酯》2019年第10期25-25,共1页
近日,记者从第23届国际被动房大会上获悉,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建工新材公司')致力于建筑节能事业,积极研究建筑节能材料与技术,以装配式+被动式建筑绿色建材智造基地为核心,打造'装配式+被动式'建筑系统集成商,服务...
关键词:南极考察站 绿色建造 雄安新区 
70年,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国土资源》2019年第10期4-7,共4页焦思颖 
从1987年新中国土地第一拍到土地市场的蓬勃发展,从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到目前建成2750处自然保护区,从1985年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到2004年北极科考站建立,从1960年第一代全国1:100万地形图测绘完成到第一代1:1...
关键词:地形图测绘 长城站 时光隧道 换了人间 南极考察站 自然保护区 成就展 
南极天文科考行记
《中国国家天文》2019年第4期62-65,共4页
南极,气候酷寒,尤其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冰穹A地区,环境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地理和大气条件,使冰穹A地区被预测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是中国...
关键词:南极考察站 文科 内陆冰盖 大气条件 天文观测 中国 长城站 中山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