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

作品数:160被引量:9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李珺李纯蛟石慧霞陶易耿传明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蟾宫折桂话桂花
《保健与生活》2024年第18期42-42,共1页邓力 
“蟾宫折桂”字面意思是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现引申为金榜题名,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古代科举乡试设在八月,称为秋闹,乡试得中便是举人。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关键词:桂花 科举时代 乡试 中秋 
《科举与士林风气》
《龙门阵》2024年第7期66-66,111,共2页王炎平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史论著作。本书以唐代科举为基本内容,兼采宋、辽、金、元及明、清材料,以具体的史实说明科举的创制和演进,科举与官僚制的结合,以及科举官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体制、政情国情、世态世风有何影响,中...
关键词:中国士人 古代士人 中国古代国家 唐代科举 科举时代 士林风气 官僚制 
明嘉靖间贵阳第一座“翰林坊”
《贵阳文史》2024年第3期89-92,共4页衣鱼 
贵州,1413年建省。开省之初,历百余年,均无“翰林”记录。到明嘉靖间贵州独立开乡试之后,在十五年内相继走出了赵维垣、孙裒两位“庶吉士”,开启了贵州省科举时代的“翰林”大幕。这,也是在国家层面的拔尖人才序列中贵州省出现“顶级人...
关键词:明嘉靖 拔尖人才 庶吉士 科举时代 翰林 贵州省 
寻觅科举时代的学位证书——石桅杆
《文史天地》2024年第S1期170-173,共4页黄朝文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安龙一中读书,课余时间常和同学相邀到校园后面的桅峰山周围溜达、玩耍,穿梭在林阴下的山路上,看到了府城南门,也看到了残存600多米长的府城墙和两处烽火台遗址,还发现了一些坟墓前面竖立六七米高的方形石柱子,有...
关键词:学位证书 桅杆 科举时代 烽火台 课余时间 竖立 
不辱使命的武状元程若川
《少林与太极》2024年第6期28-31,共4页程鸣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考中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千千万万读书人日思夜想、梦以求的最高理想从1217(宋嘉定十年)到1880(清光绪六年)的六百余年间,徽州休宁县曾经先后走出19位文武状元,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播响...
关键词:光绪六年 古村落 武状元 科举时代 传奇故事 日思夜想 最高理想 休宁县 
清代科举文体的制度结构问题
《文学遗产》2024年第3期177-182,共6页安东强 
21世纪以来,经过多个学科学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科举史研究在文献整理、研究著述和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科举学”也被赋以了新义,从科举时代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转变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显学。
关键词:文献整理 科举时代 研究著述 科举文体 学科建设 科举学 功名利禄 
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浮沉
《读书》2024年第6期22-29,共8页唐小兵 
一九二三年,社会学家陶孟和曾写道:“士的阶级是中国问题的一大枢纽,解决了它就解决了中国问题的一部分,救济了士的阶级就是救济了中国,至少也可以救济我们,使政治上较为清明。”杨国强最近出版的《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
关键词:公共形象 中国近代化 大众媒介 新陈代谢 前世今生 清末民初 杨国强 科举 
少年游(组诗)
《城市地理》2024年第5期134-136,共3页本少爷 
Q:您目前生活在哪座城市?A:福建省莆田市。Q:为什么选择定居在这里?A:曾浪迹江湖多年,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Q:这座城市最吸引您的特质是什么?A:“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两千年科举时代最鼎盛的地区之一。
关键词:少年游 福建省莆田市 文献名邦 科举时代 海滨邹鲁 组诗 鼎盛 
再游苏州古城
《秋光(长寿生活)》2023年第9期49-49,共1页李广荣 
年轻时常来苏州出差,退休又来苏州旅游。苏州的人文魅力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供奉着594位历代“名贤”。在隋唐至清末的1300年科举时代,整个苏州境域内,产生过2900多名进士,出了4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现代统计,苏...
关键词:沧浪亭 武状元 现代统计 苏州古城 工程院院士 人文魅力 科举时代 名贤 
历代《尚书》科举范本变迁及其成因新探——兼论科举时代经学范本的文本困境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22-26,30,共6页王篤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明代《尚书》经义文整理与研究”(22CZS031)。
唐宋以降《尚书》科举范本的变迁,主要受到政治决策、学术选择、大众接受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从元代开始,蔡沈《书集传》被立为科举范本,至明、清未有变易。在长时间的流传中,蔡《传》逐渐受到批评,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注释错误、注...
关键词:《尚书》 科举范本 变迁 《书集传》 文本困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