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民歌

作品数:348被引量:647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樊祖荫金艺风戴伟杨明刚毛云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歌曲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心飞意乱为意中人——壮族“诗”类多声部民歌简介
《歌曲》1998年第1期61-63,共3页樊祖荫 
"诗"是壮语南部方言区最主要的歌类,有多种读音,如念"si"、"shi"、"sei"等。以多声部方式演唱的"诗"类民歌,流传于桂西南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左江两岸的扶绥、崇左,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区中的富宁等县。其歌词的结...
关键词:多声部民歌 壮族 山歌 情歌对唱 结构形式 上下句 流传 云南省 格律诗 甲山 
它两成对像我俩——壮族“比”类多声部民歌简介
《歌曲》1997年第4期62-63,共2页樊祖荫 
"比"是壮族民歌的一种基本类型,流传于壮语北部方言区的东兰、巴马、宜山、都安、河池、环江、罗城及融水等县。歌词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七言四句体,也有少数用五字句或其他变化形式,大多押腰脚韵。"比"类传统民歌的歌种很多,根据不同的演...
关键词:壮族 衬词 成对 桂西北 基本类型 基本形式 传统民歌 多声部民歌 变化形式 四句体 
千言万语同妹连——壮族“欢”类,多声部民歌简介
《歌曲》1996年第11期57-57,共1页樊祖荫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共有1337万余人(1982年),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散布在广东、贵州和湖南等省。广西素有"歌海"之美称。壮族...
关键词:多声部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 刘三姐 不同类型 中国人口 云南文山 单声部 自治州 苗族 
大木开花朵朵新——汉族白话多声部山歌简介
《歌曲》1996年第9期53-53,共1页樊祖荫 
流传于广西的汉族多声部民歌,除了土拐话山歌之外,还有用白话、桂柳话与平话等方言来演唱的。下面简要介绍白话多声部山歌:用白话演唱的多声部山歌流传于横县、桂平县与容县一带。这三地的多声部山歌,从调式、音调、声部组合方式,到和...
关键词:多声部民歌 山歌 白话 汉族 多声织体 组合方式 桂柳话 流传 调式 方言 
独生子女好处多
《歌曲》1996年第9期54-55,共2页保钿 卢松 
桂平县的多声部山歌,其演唱组合形式为同声二重唱,运用五声宫调式。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一段,音乐则由两个大乐句(每个乐句含两句歌词)的变化反复构成。每段开始先由低音部唱第一句词,高音部在其句尾长音上以上方大二度的和音衬腔加入,二...
关键词:组合形式 和声音程 多声部民歌 二重唱 独生子女 平行进行 山歌 七言 句尾 构成 
同志有心来“打赏”(贺恭调)
《歌曲》1996年第9期55-56,共2页刘中玉 
容县的多声部山歌,当地称为"贺恭调",多用于民间节日舞灯活动中。它是一种一领众和式的二部合唱,低音领、高音和,领唱者可由男声或女声承担,和唱则大多为女声。和部从领部第一句的末尾进入,其固定的音调来自领部句尾的旋律音调,它以高...
关键词:二部合唱 多声部民歌 旋律音调 山歌 女声 民间 节日 高音 句尾 节奏 
话到嘴边口又封——土拐话多声部山歌赏析
《歌曲》1996年第7期55-57,共3页樊祖荫 
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多声部音乐思维,以往不少人,甚至不少音乐学者都认为是不发达的,是落后的,这应该是对于我们自己民族音乐丰富的蕴藏缺乏了解所致。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长期致力于有关研究,并获得丰硕成果。本刊征得他的同意...
关键词:多声部民歌 山歌 汉族民歌 客家方言 民间合唱 持续音 风格特点 主音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融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