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形象

作品数:28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田建民李明姚舜禹刘江李书生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大学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兰州大学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更多>>
相关期刊:《青年时代》《中学语文》《济南职业学院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范进和孔乙己形象的辨识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第36期69-70,共2页杜丽萍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是统编版九年级的两篇课文,两篇小说都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层面的束缚,反映了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的丑态,也反映了当时民众趋炎附势、麻木不仁的社会风气,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辛辣的讽...
关键词:《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 《孔乙己》 人物形象 对比分析 
孔乙己形象的再解读与叙述者的反省
《今古文创》2021年第36期42-43,共2页张雅美 李朋 
关于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学术界一直充满热情。孔乙己的形象在解读上有巨大的空间,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和叙事学理论对于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再解读,并从中得出叙述者对于孔乙己的态度转变:由从众到反省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孔乙己形象 叙述者 从俗 反省 
独异的文化守望者:孔乙己形象再解被引量:8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42-47,共6页田建民 李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启蒙先驱心态录:《野草》解读与研究”(16FZW035)
孔乙己通常被定位为“知识分子苦人”或“脱离群众的士大夫”的形象,并以此引申到政治批判或启蒙的国民性批判。其实孔乙己是一个孤独无奈而又有着“独异”个性与精神追求的知识者“苦人”形象,是世人都漠视、排斥文化的冷漠社会中的独...
关键词:孔乙己 独异 文化守望 
《孔乙己》中被忽视的两个问题——孔乙己形象再解读被引量:2
《语文建设》2019年第15期59-62,共4页姚舜禹 
《孔乙己》最初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处于思想容量膨胀期的鲁迅经由对文化、传统、时代、历史的进一步思考,在芥川龙之介《毛利先生》的直接启发下,创作了这一凝聚着复杂思想和充盈着美学张力的经典作品。
关键词:《孔乙己》 孔乙己形象 解读 《新青年》 芥川龙之介 经典作品 鲁迅 
孔乙己形象新解
《中学语文》2019年第15期94-95,共2页牛天香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高中语文经典作品细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批准号:B-a/2016/02/5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语文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6A18J2SZ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是一篇典范的白话文作品,小说以清朝末年鲁镇的咸亨酒店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很多评论家认为,孔乙己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负面的读书人形象。
关键词:孔乙己形象 《狂人日记》 白话小说 《孔乙己》 咸亨酒店 清朝末年 人物形象 白话文 
解读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
《中华少年》2018年第29期261-261,280,共2页邵向怀 
鲁迅先生的杂文比较丰富,小说相对而言较少,但是在其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很多名篇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已流传,也是很多语文教材选用的对象。其中。《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孔乙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鲁迅先生以其幽默而辛辣的文笔...
关键词:鲁迅 孔乙己 形象解读 
孔乙己形象:近百年社会变迁的文化标本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1期128-130,共3页高伟军 
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发表是"孔乙己"现代命运的起点,中国古代士人心中"上大人,孔乙己",突然变为一个衣衫褴褛的落魄读书人。孔乙己形象的转变,是时代思潮巨大转向的一个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文学的视角下,孔乙己被塑造为一个阶级...
关键词:孔乙己 启蒙主义 反传统 革命文学 
孔乙己形象的符号性特征分析
《青年与社会(下)》2015年第12期293-293,共1页蒋炎欣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借这样一部小说表达了他对清代末年麻木迷失的读书...
关键词:孔乙己形象 符号性特征 分析 
叙事学意义上孔乙己形象分析
《青年时代》2015年第21期181-181,共1页魏兆轩 
《孔乙己》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塑造的孔乙己形象非常深入人心。本文主要从叙事学意义来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关键词:叙事学意义 孔乙己形象 单元剧场景 
孔乙己形象的正面价值观照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5年第2期60-61,共2页李雪松 
观照孔乙己形象的正面价值,有利于重新审视和认识《孔乙己》的审美价值:不脱,体现的是"义";不拖,体现的是"信";不爬,体现的是"勇";不吝,体现的是"仁"。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义""信""勇""仁...
关键词:孔乙己 正面价值 儒家思想 误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