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时期

作品数:166被引量:10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赵伟东郭杏芳戚荣金梅大圣杨疾超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商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国苏轼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苏轼黄州时期学道实践研究
《中国苏轼研究》2019年第2期35-47,共13页司聃 郭焕敏 
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因在诗文中讽刺时弊,在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湖州军州事任上被捕,随后被朝廷所派来的中史皇甫遵带入京城御史台监军关押,时间长达五个月。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被授黄州团练副使一职,本州安置,不得签书...
关键词:检校水部员外郎 乌台诗案 黄州 元丰二年 四年 苏轼 
苏轼田园词对精神家园的构建
《中国苏轼研究》2019年第1期21-32,共12页梁博宇 
对于传统的中国文人而言,精神家园始终是重要的追询对象。构建精神家园,既是对心灵的陶冶和慰藉,更是自我建立价值的过程。而田园这一意象,则是对精神家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田园意象经陶渊明发现、盛唐诸家发扬,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的...
关键词:黄州时期 陶渊明 田园情结 田园生活 悲剧意识 
桃源、飞鸿、浊酒杯——东坡与渊明的千载对话
《中国苏轼研究》2019年第1期47-56,共10页张爱东 
陶渊明是苏轼心中极为仰慕的一位诗人。苏轼曾在《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引》中说自己'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1]2561,《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其二亦言:'我醉君且去,陶云吾亦云。'[1]2115追和渊明诗,乃苏轼晚年的重要寄托。
关键词:黄州时期 和陶诗 《饮酒二十首》 《定风波》 田园生活 归去来兮辞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快哉”心态被引量:1
《中国苏轼研究》2019年第1期160-168,共9页刘晓旭 
201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成果(项目号:17JZD044)
元丰六年(1083),苏轼居于黄州,是年张怀民亦遭贬谪至此,二人境况相似多有往来。六月,张怀民在长江之渚的高岗上建了一座亭子,苏轼将其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下《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赠予张怀民,词中最后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1]4...
关键词:黄州时期 安国寺 
苏轼抒情记叙文悲剧意识和审美体认探析
《中国苏轼研究》2018年第1期93-105,共13页王冉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批准号:16XNL008)
中国古文从先秦诸子之文发展到清代桐城派散文,具有符合历史特点的审美品格和时代哲思,宋代散文经过唐宋古文运动表现出重文和重意两种审美倾向,而苏轼的书信、记、序跋、随笔和散文赋在内的抒情记叙文摆脱了魏晋散文'浮巧轻媚丛错采绣...
关键词:悲剧意识 审美超越 黄州时期 记叙文 
苏轼黄州、岭海时期诗歌中“情—理—情”价值建构理路浅析
《中国苏轼研究》2017年第2期160-171,共12页王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宋词审美类型研究”(15BZW095)阶段性成果
纵观苏轼现存的二千七百余首诗,风格多有变化。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坡诗略如昌黎,有汗漫者,有谨严者,有丽缛者,有简澹者。翕张开合,千变万态。'[1]25但在这些风格不同的诗中,却多能体现一种'情—理—情'的价值建构理路...
关键词:黄州时期 价值观念 悲剧意识 
儋州是苏东坡真正的精神家园被引量:1
《中国苏轼研究》2017年第2期172-182,共11页李公羽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苏东坡一生,完整准确地诠释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东坡贬谪...
关键词:人格境界 黄州时期 海南岛 精神家园 
苏轼黄州时期作品的主题、意象研究
《中国苏轼研究》2017年第1期230-246,共17页高云鹏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1]654(《到黄州谢表》)。苏轼于元丰三年一月抵达黄州,元丰七年量移汝州。谪居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轼文学创作的许多转变都...
关键词:如川 检校 主题 亡兄 黄州 墓志铭 作品 氏书 员外郎 
论苏轼黄州时期山水之游的审美意义被引量:1
《中国苏轼研究》2016年第2期152-172,共21页程磊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宋代山水诗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751006)阶段性成果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走向山水,是士人应对政治挫折、摆脱人生逆境、化遣内心忧思感愤之郁积的重要方式。自谢灵运以来,自然愈益成为士人消解悲剧意识的主要因素,南朝、唐代的...
关键词:黄州 内心 人生 士人 水涯 宦游 山水 郁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