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离效果

作品数:396被引量:492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侯彦霞周宪唐俊杜彩杨文华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戏剧艺术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哈尔姆斯荒诞戏剧的陌生化书写
《戏剧艺术》2024年第2期54-65,共12页高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17ZDA283)阶段性成果。
哈尔姆斯在20世纪初创作的死亡母题戏剧中展现了超前的荒诞意识,其死亡思考杂糅了对非理性现实和存在无意义的批判。哈尔姆斯在荒诞戏剧中诉诸陌生化手段革新了戏剧的主题表达、对话语言、审美风格,打破了传统戏剧形式与内容的窠臼。他...
关键词:哈尔姆斯 荒诞戏剧 死亡 陌生化 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史诗剧中性别表演的建构与解构——以《四川好人》为例被引量:2
《戏剧艺术》2022年第6期84-92,93,共10页陈书盈 
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刻画了女主人公沈黛及其通过变装扮演成的另一个男性角色隋达,描绘了两个角色在动作、姿态和举止上的不同性别表现,以及他们在相同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生存境遇。布氏演剧法中的“姿态”概念较好地体现了朱迪斯·巴...
关键词:布莱希特 史诗剧 性别表演 间离效果 四川好人 
论卡里尔·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的元戏剧特征
《戏剧艺术》2017年第2期59-67,共9页柏云彩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她者"的再现:卡里尔.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018)阶段性成果
在有关当代英国女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的研究中,鲜有研究从"元戏剧"的视角来阐释它。本文借助阿贝尔与霍恩比的元戏剧理论,从"戏中戏""角色扮演""自我指涉"以及"文学与真实生活的指涉"四个方面阐述邱吉尔女性主义戏剧的元...
关键词:卡里尔·邱吉尔 女性主义戏剧 元戏剧 间离效果 女性主义思想 
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实验被引量:18
《戏剧艺术》2010年第6期100-106,共7页孙惠柱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影响巨大,但在中国常受到质疑,源于中西观众的观剧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新加坡《高加索灰阑记》的实验说明,面对观众非写实的表演未必意味着间离,戏曲的写意表演能营造出诗意的舞台幻觉,反更容易和观众拉近距离...
关键词:布莱希特 跨文化戏剧 间离效果 连接效果 观演关系 写实表演 写意表演 诗意幻觉 
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间离
《戏剧艺术》2010年第3期111-112,共2页
朱语丞在《外国文学评论》(2009.4)发表同题文章,文章对中国元杂剧《灰阑记》和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进行了比较阅读,通过五个方面的分析,考察了布莱希特的“问离”理论,并指出布莱希特其实是通过创造性地误读中国传统戏剧...
关键词: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中国戏剧 《外国文学评论》 《高加索灰阑记》 故事情节 中国传统戏剧 社会政治理想 
布莱希特戏剧的内在矛盾及其反思被引量:10
《戏剧艺术》1997年第3期41-56,共16页周宪 
文章就布莱希特叙事剧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布氏间离效果这一戏剧构成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指出其介于自然主义和荒诞派之间的两种戏剧逻辑——写实与非写实的“中间”特征。
关键词:布莱希特 自然主义 间离效果 荒诞派戏剧 西方戏剧 现实主义 叙事剧 象征主义 内在矛盾 表现主义 
布莱希特之后被引量:5
《戏剧艺术》1991年第3期65-70,共6页余秋雨 
1989年11月,国际布莱希特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歌德学院举行。我当时正在新加坡讲学,被大会顺手逮住并要求作重点报告。黄佐临先生则是专程从上海邀去的。这是我以一个通宵匆匆赶写出来的报告稿。我想以一个中国学人的眼光,清理一下布莱...
关键词:布莱希特 东方戏剧 人类学 阿尔托 新加坡 间离效果 当代戏剧 谢克纳 戏剧家 观众 
舞台创作思维方式的嬗变——对“探索戏剧”导演方法的美学透视被引量:1
《戏剧艺术》1989年第1期75-86,共12页康洪兴 
马克思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0页)这个道理不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范畴,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领域里,...
关键词:思维方式 探索戏剧 马克思恩格斯 抽象化 话剧舞台 戏剧艺术 幻觉 具象化 间离效果 情感共鸣 
距离与共鸣
《戏剧艺术》1986年第3期14-23,共10页龚和德 
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同生活的自然形态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它容易产生布莱希特所追求的“间离效果”,而不容易产生共鸣,甚至“完全破坏观众对演出产生共鸣”。似乎距离与共鸣不能并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戏曲中虽然...
关键词:观众 戏曲演员 布莱希特 空间距离 间离效果 中国戏曲 戏剧 共鸣 艺术形式 自我叙述 
叙事体戏剧与中国评弹
《戏剧艺术》1985年第4期69-75,共7页李家耀 刘永来 
布莱希特没有来得及建立自己完整的戏剧体系,只留下了他美妙的戏剧理想、艺术断想和一些实验记录就匆匆谢世了。从此,人们为了研究这位戏剧大师那戏剧思想彩练的象迷一样的空白而乐此不疲地争论。对于中国的戏剧观众恐怕再没有象布莱希...
关键词:布莱希特 戏剧主题 叙事体 评弹艺术 戏剧思想 中国观 观众 间离效果 演出 话剧民族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