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谦抑精神

作品数:13被引量:2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徐建峰徐剑锋王明星黄丹张宇琛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政法大学郑州大学西北政法学院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检察院更多>>
相关期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民检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法制与社会(旬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道家思想与现代刑事法治的契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36-45,共10页张鸿 刘晓山 
道家思想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本文探讨道家思想与西方现代刑事法治理念的贯通。对老子思想中的"柔"与刑法谦抑精神,《易经》中的阴阳之道与两极化刑事政策思想,以及《道德经》中"和"与"俭"的观念与西方恢复性司法理念之间的契合展开研...
关键词:道家思想 刑法谦抑精神 两极化刑事政策 恢复性司法理念 契合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非犯罪化处理的实践与思考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年第7期91-92,共2页万昕琦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订,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专节,彰显了最高权力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社会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给予未成年入充分的关怀和宽容,...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非犯罪化 实践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刑事诉讼法》 十一届全国人大 刑法谦抑精神 特别程序 
论聚众淫乱罪的废除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年第17期295-296,共2页王琪 
聚众淫乱罪是从79年刑法当中的流氓罪分解出来的,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聚众淫乱罪仍然是一个冷罪名,从理论界的角度来看,聚众淫乱罪的存废问题争议性很强。本文以为从聚众淫乱罪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构成要件以及规范缺陷来看不符合犯...
关键词:聚众淫乱罪 非罪化 无被害人 私权利 刑法谦抑精神 
浅析刑法谦抑精神与人权保护被引量:2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年第8期19-20,共2页王广见 
刑法谦抑性通常是和"非罪化"、"轻刑化"、"非刑罚化"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联系起来的,但本文认为单纯从制度层面考察刑法的谦抑性并不能完全实现其应有功能。因此,文中讨论重点不是制度的建构,而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建构。本文认为只有把谦...
关键词:谦抑精神 人权保护 刑法谦抑性 
略论刑法谦抑精神的文化困境——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视角被引量:2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16-18,共3页张宇琛 
学界关于刑法谦抑问题的研讨已相对深入,但刑法谦抑的精神在中国法制建设中体现得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与中国法律传统文化有诸多不相融合的地方导致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犯罪圈大小的划定呈现出刑法泛化的特点,刑罚轻重的选择...
关键词:谦抑 泛刑化 重刑 
犯罪构成理论:刑法谦抑精神之载体——剖解德日刑法学犯罪论体系被引量:6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8期16-21,共6页徐剑锋 
犯罪构成理论在其价值定位上应当成为刑法谦抑精神的载体。德日刑法学犯罪论体系通过入罪与出罪双向功能的配置,借由社会相当性、可罚违法性和期待可能性三项犯罪阻却原理的设置,构成对刑法谦抑精神的实体内的程序关照,实现了对国家刑...
关键词:德日刑法学 犯罪论体系 刑法谦抑精神 
刑法谦抑精神的概念分析被引量:6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73-77,共5页王明星 
刑法谦抑精神,是指贯穿整个刑事领域,国家按照一定的规则,控制刑法的调控范围、程度以及行刑人性化的一种基本精神。具体而言,刑法谦抑精神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刑法谦抑精神是贯穿整个刑事领域的一种基本精神。"刑事领域"一词在此处有...
关键词:刑法谦抑精神 概念 分析 
法治视野下死刑执行方式的抉择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45-48,共4页宋磊 
死刑是一种处罚犯罪人的最高刑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式执行。"这样,在我国就出现了两种死刑执行方式并存的局面。然而,这与刑罚的目的、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刑法的谦抑精神是相背离的...
关键词:死刑的执行方式 刑罚目的 刑法基本原则 刑法谦抑精神 
当事人应否纳入伪证罪主体的刑法谦抑分析被引量:1
《人民检察》2008年第20期59-60,共2页刘志 
何谓刑法谦抑精神?笔者认为,刑法谦抑精神,是指贯穿于整个刑事领域,按照谦和、抑制思想,在必要及合理之最小限度范围内划定犯罪圈,在其它法律手段能够调整的范围内尽量不用刑法调整,能采用较轻的刑罚手段调整犯罪行为的尽量不用...
关键词:刑法谦抑精神 伪证罪 当事人 犯罪行为 刑罚手段 法律手段 思想精神 犯罪主体 
非犯罪化在中国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75-77,共3页王强军 
以刑法谦抑精神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非犯罪化,是当今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国1997年新刑法中对非犯罪化也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的划定;具体罪名的废除或严格限制。
关键词:非犯罪化 刑法谦抑精神 罪刑法定原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