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选拔

作品数:89被引量:5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叶青锐王中孟祥才齐秀生马作武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河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先贤选拔官员的标准
《清风》2024年第9期61-61,共1页周军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出自《资治通鉴》:“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意思是说,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就是选对人用对人。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先贤很早就提出了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观。孔子将...
关键词:《资治通鉴》 举直错诸枉 用人观 任人唯贤 治国理政 选贤与能 官吏选拔 举贤才 
唐代书法教育摭论
《美术观察》2023年第10期60-61,共2页杨立凡 石澍生 
唐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重视书法教育,以蒙学经学为内容、以日为单位进行书法训练是普遍的情况。作为官学教育机构之一的弘文馆于贞观元年(627)侧重书法学习可能只是征用贵胄子弟兼事抄书的临时举措。另外,书法于官吏选拔中不可或缺...
关键词:唐代书法 弘文馆 官吏选拔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99-105,共7页孙录见 刘文瑞 訾建军 张芸 
为准确理解制度的内在机制,不仅要考察其标志性事件,更应考察其演化过程。本文以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变迁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变迁、趋势性特点进行了梳理归纳。从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几个趋势性特点:就制度萌生看...
关键词:官吏选拔 制度变迁 演化过程 趋势性特点 
我国古代官吏选拔的几种途径
《文史天地》2021年第6期93-93,共1页
察举征辟。这是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也是入仕的正途。所谓“察举”,就是皇帝设定人才标准,要求各级长官举荐人才,被荐举者再由皇帝和有关机构考试,然后量才录用。所谓“征辟”,征,是皇帝派专人聘请有社会名望的人到朝中或地方...
关键词:社会名人 两汉时期 地方官府 
中国古代官吏治理思想之探究被引量:2
《文化学刊》2019年第9期209-218,共10页汤二子 
中国古代官吏治理思想可从君臣之道、官吏选拔、官吏任职与官吏监督四个方面去认识。帝王享有国家最高权力而官吏协助帝王维护统治的君臣之道是古代中国官吏治理的理论基础,帝王通过面谈或者试用等方式选拔合适的官吏来协助自己治国是...
关键词:官吏治理 君臣之道 官吏选拔 官吏任职 官吏监督 
中国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及启示
《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8期176-177,共2页王诗琪 
本文主要梳理了历朝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并结合历史的发展分析其利弊,为设立更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官吏选拔 科举制 考核制度 
习近平引古典名句谈选人用人
《党建文汇(下半月)》2019年第3期14-15,共2页《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署名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文章围绕如何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展开,大量引用了中国历朝历代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的典故;这些典故有何深意?论述了哪些观点?让我们...
关键词:习近平 高素质干部队伍 用人 名句 古典 官吏选拔 总书记 文章 
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经验与启示
《当代党员》2019年第3期57-59,共3页韩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国古代吏治思想和做法既积累了丰富的治吏经验,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了解历史上吏治...
关键词:吏治思想 中国历史 经验 为政 中共中央政治局 集体学习 官吏选拔 历史局限 
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朝秘书官吏选拔的标准
《文教资料》2018年第34期164-166,共3页姚婉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向世人展现了秦朝秘书官吏选拔的诸多方面。竹简中不仅反映了秦朝秘书官吏选拔的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品德要求;二是知识要求;三是能力要求,更是体现了秦朝在秘书官吏选拔上的特点,也因为其秘书官吏选拔方式...
关键词:睡虎地秦墓竹简 秘书官吏 选拔标准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被引量:1
《知识窗(教师版)》2018年第4期85-85,共1页王秋语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科举制度之前,我国主要采用察举制、征辟制及九品中正制来选择官吏。这三种选拔制度均需要特定官员的推荐,方可进行下一步考核,再加上魏晋之时.庞大的士族之力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强大影...
关键词:科举制度 官吏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决定权 士族 官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