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衬度

作品数:30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相关作者:叶蓉华何永蓉洪宝晋李凤岐曲铁平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沈阳理工大学学报》《应用光学》更多>>
相关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光致聚合型全息存储材料收缩对体光栅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技纵横》2022年第15期70-71,127,共3页王智斌 
光致聚合型全息存储材料在曝光后由于发生聚合反应、单体扩散反应等,材料本身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而材料的收缩又会使得光栅矢量改变,无法保持最佳读出角度,导致全息图读出时出现失真的情况。探究材料收缩对体光栅的影响,进而寻找最...
关键词:光致聚合全息存储材料 体光栅 曝光量 条纹反衬度 
F-P腔光纤传感器研究被引量: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6期50-56,共7页黄旭光 黄义文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306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A030313446);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项目(2013CXZDA012)
文章综述了作者研究组关于F-P腔光纤干涉型传感器多参数测量的研究进展.在单模光纤与薄膜或空气间隙等构成的法布里-珀罗腔结构基础上,分别提出基于F-P腔干涉和基于F-P腔调制菲涅尔反射的温度、液体和固体折射率光纤传感器.理论分析和...
关键词:光纤干涉型 F-P腔 条纹反衬度 波长偏移 
对薄膜干涉实验中若干疑难问题的分析
《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2014年第10期56-58,共3页孙国标 杨丽芬 
文章引入了半波损失、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光强、反衬度等概念,从理论上对薄膜干涉实验中的若干疑难问题作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薄膜干涉 半波损失 反射系数 透射系数 光强 反衬度 
劈尖干涉测细丝直径中测量点的选择被引量:5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35-37,共3页曲铁平 李凤岐 
劈尖干涉测量细丝直径,采用钠光灯作为光源。实验中,干涉条纹的清晰度随测量点的变化而变化;将空气劈尖的等厚干涉原理与干涉条纹的反衬度相结合,研究劈尖干涉条纹清晰度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测量点应选在劈尖棱边干涉级次较低的位置(...
关键词:劈尖干涉 细丝直径 干涉条纹的反衬度 测量点 
关于分振幅等倾双光束干涉条纹反衬度的讨论
《光学仪器》2014年第1期62-66,共5页范希智 祝霁洺 
为讨论单色平面光经过透明平行平板后出现的两束主要反射光之间干涉条纹的反衬度,在给出了它们的光矢量方位角的定义之后,利用方位角之差表示出两束光波光矢量之间的夹角;再利用菲涅耳公式表示出两束光波的光强比,从平面波干涉的角度来...
关键词:反衬度 分振幅 双光束干涉 海定格干涉 
背景光存在下的相衬法原理分析被引量:1
《激光技术》2011年第5期696-698,共3页杨恒 黄佐华 刘云 
为了更好地观察弱相位物的位相,在考虑背景光的情况下,对任意相位物体的相衬成像过程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及分析,得到有背景光时的相衬法成像光强普遍表达式。结果表明,有背景光时的相板相移量及其透过率存在最佳值;若采用CCD接收图像,...
关键词:信息光学 弱相位 相衬法 背景光 反衬度 
全息照相实验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究被引量:2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2期78-81,共4页韩东峰 
通过数学推导得出光强、条纹间距及反衬度等重要概念的公式,并计算光强比与反衬度、干涉光夹角与条纹间距之间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分析得出光强比及物光与参考光夹角的取值,最后指出了一个影响光学平台稳定性的因素并给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理实验 全息照相 光强比 反衬度 
谱线线型对双光干涉的影响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66-72,共7页谢先闻 
考虑实际光源所发出的谱线的几种基本线型:洛仑兹线型、高斯线型和综合加宽机制下的综合线型的双光干涉.导出了这几种线型的谱线的双光干涉强度和反衬度公式,揭示了不同谱线线型双光干涉强度和反衬度随光程差、谱线宽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关键词:谱线线型 谱线宽度 双光干涉 强度分布 反衬度 
Nonclassical Radiation from Two Atoms and Quantum Search Algorithms被引量:1
《量子光学学报》2006年第B08期67-68,共2页G. S. Agarwal Joachim von Zanthier T. Bastin 
关键词:非经典辐射 量子搜索算法 反衬度 光亮度模式 
STM针尖状态对分子电子状态的选择性成像
《中国基础科学》2006年第3期50-50,共1页
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高鸿钧研究组研究了针尖状态对STM成像的影响,他们通过控制针尖曲率半径得到了目前为止最高分辨的si(111)7×7表面STM图像,清晰地看到了该表面上所有的Ad原子和Rest原子[Physical Revie...
关键词:STM图像 分子成像 电子状态 钨针尖 凝聚态物理 国家实验室 反衬度 曲率半径 Rest 二萘嵌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