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灵论

作品数:99被引量:13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素萍孔起英王铭铭侯万平丁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211工程”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万物的生命活力:教育的祛魅与复魅的教育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5年第2期4-14,共11页金生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基于师德荣誉体系建构的师德师风生态建设研究”(AEA230020)的研究成果。
虽然祛魅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但万物有灵论、泛心论、新物质主义、后人类主义以及信息整合理论等,为万物具有意识和普遍活力辩护。万物具有积极行动的生命活力,处在个体或世界整体的生命运动中。万物的身体呈放培育力,塑造自身和化育...
关键词:泛灵论 泛心论 新物质主义 生命活力 复魅的教育 
当“泛灵论”遇上人本精神——论中国史前彩陶与古希腊彩陶的艺术差异
《陶瓷》2025年第1期40-43,共4页王军丞 
中国与古希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彩陶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然而对比中国史前彩陶与古希腊彩陶,其艺术风格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笔者对中国史前彩陶与古希腊彩陶艺术风格产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着重从文...
关键词:彩陶艺术 美学观念 泛灵论 人本精神 
与自然和谐共生:杰弗里·巴瓦的“泛灵论现代主义”建筑
《美化生活》2024年第33期0057-0059,共3页沈枫耘 
超越自然与文化
《文学人类学研究》2024年第1期17-35,共19页菲利普·德斯科拉 刘文玲(译) 
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延续性和非延续性问题一直是人类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西方的很多人类学思想都赞同自然与文化的区别,但也有不少依然忽视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对分析工具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从普遍模式出发,本文采用新的方法将人类与其生...
关键词:图腾制度 泛灵论 类比主义 自然主义 文化 自然 
泛灵想象与“阿比库”表征——《宠儿》的文化身份重建与文化寻根
《外国语文研究》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张阳阳 
《宠儿》呈现出美国非裔民族的文化身份重建与文化寻根策略。托妮·莫里森以记忆书写美国非裔民族的文化创伤,建构了非裔民族的集体身份特征,并利用非洲泛灵想象形式的文化策略对文化创伤进行编码,刻画了美国非裔民族文化身份中的文化...
关键词:《宠儿》 文化创伤 文化身份 泛灵论 阿比库 
万物皆有面孔:电影理论书写中的“泛灵论”倾向被引量:1
《今古文创》2024年第20期92-96,共5页梅敏敏 
在后人文思潮的影响下,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焦点主题。沉寂数十年的泛灵论被再次打捞上来,褪去原始的神秘性而重新定义了“人”。本文试图围绕西方电影理论中关于特写、面孔的论述,展开对其书写中的泛灵论倾向的简...
关键词:泛灵论 特写 面孔 拟人化 
泛灵论
《世界文学》2023年第5期210-217,共8页 陈研(译) 
夏至那天,我去南海岸游泳,上岸时并不如我所愿那般感觉清爽——仍在对抗夏日感冒,仍旧忧心仲仲。我们擦拭身体时,一只云雀飞来,盘旋在我们的头顶在绵延无尽的蓝天下显得格外渺小——正亮出嗓门歌唱着:在沙哑的啾啾声里,有着万花筒般的...
关键词:泛灵论 万花筒 忧心 渺小 
论《云中记》植物美学的意义
《今古文创》2023年第30期34-36,共3页杜菲菲 
《云中记》这部作品主要通过主人公阿巴的视角描绘了丰富而美好的自然画面,其中有大量描写植物的篇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些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这些植物描写的美学意义,总结作品中所表达的人对自然的眷念之情和对自身信仰的精神寄托。
关键词:云中记 植物美学 泛灵论 人与自然 
意识的本质:物理主义抑或泛心论?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3年第3期32-37,共6页袁蓥 郭喨 安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工认知对自然认知挑战的哲学研究”(21&ZD061)
当前关于意识本质的探索已逐渐从哲学转向于科学,从“思辨”让位于“实验”;而哲学家与科学家在这一问题上也展开了饶有成效的合作。我们获得了一些对意识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知,这些认知逐渐收敛为两条富有希望的意识理解进路:其一,脑...
关键词:意识 心身关系 涌现论 泛灵论 实验哲学 
本体论碰撞下羌族人与树的多重关系被引量: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64-71,共8页卞思梅 
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本体论’视野下川西北山地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类学研究”(2019hhs-07)阶段成果。
在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中,“泛灵论”与“自然主义”被视为两种相反的本体论,前者代表着社会与自然的合一,后者则反映出两者的割裂,是一种具有支配性的现代性本体论。近半个世纪以来,川西北羌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关树的多种知识在地方空间...
关键词:羌族 本体论 树与森林 泛灵论 自然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