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作品数:1577被引量:1098H指数:1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王凤青石兴泽张峰焦润明桑兵更多>>
相关机构:聊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书屋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渡水还需百丈虹
《书屋》2023年第3期25-29,共5页魏邦良 
一傅斯年九岁那年,父亲病逝,弟弟傅斯岩当时出生刚七个月。傅斯年后来能赴天津读书得益于父亲傅旭安的一次善举。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之前,一次在聊城街上闲逛,在一家商店看到一位男孩正埋头读书。闲聊之后,傅旭安得知,男孩名叫侯雪舫。
关键词:渡水 傅斯年 男孩 读书 
“食在广州”的文化变迁史
《书屋》2022年第11期37-41,共5页李怀宇 
近百年前,傅斯年领学界风气之先,主张:“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总而言之,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从西方的名言改编而来:“收集法国...
关键词:变迁史 史料学 上穷碧落 食在广州 傅斯年 自然科学 文化 
“整理国故”之原始被引量:1
《书屋》2022年第9期84-84,共1页孙守让 
一般认为,“整理国故”这个命题是由胡适提出来的。但顾颉刚认为,“整理国故”这一学术风气的形成始于章太炎。1903年,章太炎在《癸卯口中漫笔》中说:“国故民纪,绝于余手,是则余之罪也。”他在这里首先提出了“国故”这个概念,尽管这...
关键词:整理国故 诗赋 章太炎 学术风气 顾颉刚 典章制度 傅斯年 
抗战胜利前后北大校长的易位
《书屋》2019年第5期11-17,共7页李传玺 
1945年上半年,北大的教授们虽然处在西南边陲的昆明,仍不停地听到日本要不了多久就要战败的消息,就在他们满怀喜悦地期待胜利到来和北迁复校的时刻,又传来了校长蒋梦麟出任行政院秘书长的消息。他们对此不解、不满,然后又满心期望、极...
关键词:蒋梦麟 朱家骅 胡适先生 傅斯年 北大校长 郑天挺 抗战胜利 
顾颉刚与周氏兄弟——从顾氏书信、日记有关记录说起
《书屋》2017年第4期17-20,共4页刘克敌 
一 1913年,顾颉刚在上海参加北大预科入学考试,获得第九名的好成绩。同年4月,他从上海乘船赴京入学。不过,进入北大后的顾颉刚,尚没有机会和周氏兄弟相见,因为鲁迅虽然早在1912年就到北京,彼时却不过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普通职员,“五...
关键词:顾颉刚 周氏兄弟 北洋政府 《语丝》 傅斯年 胡适之 入学考试 国学院 盐谷温 知堂回想录 
建国后顾颉刚与陈懋恒的交谊
《书屋》2015年第4期37-41,共5页丁乙 
顾颉刚(1893—1980),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与民俗学的开创者,在古史研究、历史地理、民俗学等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他不仅学术功底扎实,造诣深厚,而且在奖掖后进倾心育人方面亦被学界传...
关键词:顾颉刚 陈懋 历史地理学 杨向奎 古史研究 谭其骧 古史辨 傅斯年 学术功底 中国通史 
“秀才遇到兵”、“一适之妙”与“诗穷而后工”——读陈寅恪书信杂感
《书屋》2013年第8期57-60,共4页刘克敌 
一 1929年7月24日下午,陈寅恪与赵万里欲去景山故宫博物院分院查看陈列之清帝画像。当时他们均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且佩戴有该院的徽章,理应可以出入,不料却遭到守卫士兵的阻拦,用陈寅恪书信中原话就是“大声呵止,形色狰恶”。...
关键词:陈寅恪 书信 穷而后工 故宫博物院 秀才 杂感 傅斯年 士兵 
说说陈寅恪致傅斯年的未刊函电
《书屋》2013年第3期59-63,共5页宗亮 
陈寅恪与傅斯年交谊颇深,留存于世的陈寅恪致傅斯年书信亦为数不少。这些信件大多保存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最早由王沉森在1990年代后期予以披露(《傅斯年往来书信选:陈寅恪部分》,《联合报》1995年12月连载;《陈寅恪的未刊往...
关键词:陈寅恪 傅斯年 往来书信 函电 《联合报》 2001年 2009年 90年代 
《傅斯年全集》书信编年考证
《书屋》2010年第5期41-44,共4页陈鹤 
傅斯年先生(1896----1950,山东聊城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史料学派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系列治史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今的史学研究。因此深入研究傅斯年的思想以及生平是十分迫切的学术要求,而史学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傅斯年 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 考证 编年 书信 历史学家 
高宗武华盛顿隐居遗事(二)——傅斯年的斥骂引出的一段故事
《书屋》2007年第6期31-34,共4页夏侯叙五 
  高宗武到了美国后受到胡适大使的格外关怀,消息传到重庆,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怒不可遏,遂致函胡适,对高宗武其人破口大骂:……
关键词:傅斯年 高宗 胡适 蒋先生 华盛顿 美国 翁文灏 政整会 国民政府 故事 民间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