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研究

作品数:541被引量:710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薄音湖李学勤谢维扬晏绍祥周书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四川彭州竹瓦街窖藏青铜器研究述评
《中国史研究动态》2025年第1期5-13,共9页蒙家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蜀地区文明化华夏化进程研究”(项目编号:21&ZD22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日本学界巴蜀史相关成果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SCJJ23ND255)阶段性成果。
出土青铜器在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文献相对匮乏的巴蜀古史研究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在巴蜀地区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四川彭州竹瓦街的两处青铜器窖藏长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们分别在1959年和1980年被发现,共出土4...
关键词:古史研究 四川彭州 青铜器 竹瓦街 巴蜀地区 先秦史研究 窖藏 
徐旭生治学道路和学术研究的“致用”特征
《安徽史学》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刘江 
徐旭生早年受明末清初王船山等人学术思想的影响,目睹西方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以及西方学者在中国考察时对中国文物的掠夺等现状,产生了强烈的学术研究要为民族和国家服务的“学术致用”理念。他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既学习和积累了考...
关键词:徐旭生 西北考察 古史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 
磁州窑纪年墨书岳飞《满江红》词考
《河北画报》2025年第1期85-87,共3页齐守明 赵学锋 李振路 
《满江红》因其抒发了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的豪气而被千古传诵,但是当前学术界研究者们对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依然众说纷纭,在古史研究领域,依靠文物墨书来判定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或文学作品的成文时间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本文...
关键词:磁州窑 墨书 满江红 文物纪年 古史研究。 
以唯物史观推进中国古史研究——沈长云学术访谈录
《河北学刊》2024年第6期218-224,共7页董家宁(访谈整理) 沈长云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口述访谈录”(LSYZD21013)的阶段性成果。
董家宁:沈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可否请您谈谈早年的学习经历?沈长云:中学期间我就读于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高中时突然就对文科产生了兴趣。我的理科成绩本来也挺好的,到了高考的时候,文理分科,我就有强烈意愿要考文科...
关键词:文理分科 语文老师 古史研究 任性 高考 唯物史观 兴趣 理科 
古史大家赵光贤的知识结构和治学路径
《史学史研究》2024年第3期67-77,共11页刘卓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两周列国族姓存灭考论”(项目编号:23CZS002)阶段性成果。
赵光贤是现代先秦史大家。他的古史研究以考证为专长,一方面受到顾颉刚和“古史辨”派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继承了陈垣的史学考证方法。赵光贤对西洋上古史有精深的研习,西方学者利用考古资料重建上古史的做法激发了他对中国考古学的...
关键词:赵光贤 古史研究 知识结构 治学路径 
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及上古史的重建
《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4期33-36,共4页王震中 
古史辨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古史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派。在古史辨中,100年前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四个打破”最具理论特色。100年过去了,今天,反思古史辨派,我认为它有贡献,亦有局限。顾先生对“三皇...
关键词:古史辨 三皇五帝 古史研究 上古史 古书成书 层累地造成 古史系统 顾颉刚先生 
古史辨的贡献和局限与上古史的重建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6期106-108,共3页王震中 
古史辨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古史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派。在古史辨中,一百年前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四个打破”最具理论特色。一百年过去了,今天反思古史辨派,我认为它有贡献亦有局限。
关键词:古史辨 古史研究 上古史 顾颉刚先生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中国学术界 
顾颉刚古史研究的民俗学路径
《中国史研究动态》2023年第5期48-57,共10页刘中玉 
198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学术讨论会,87岁高龄的钟敬文应邀与会,并为此撰写了《“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呈献于顾颉刚、董作宾诸故人之灵》一文(收入《钟敬...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 董作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 钟敬文 中国文化建设 顾颉刚 古史研究 自选集 
重建过去:探源工程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被引量:9
《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6期49-69,177,178,共23页孙冠豪 杨义成 王巍 谢维扬 李倩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2&ZD133);上海市教委高原学科(上海大学中国史)建设计划阶段性成果;四川大学2035先导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区域历史与考古文明”(2035xd-02)阶段性成果。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
关键词:文明起源 文化自信 夏商周断代工程 重点研究项目 现代文明 古史研究 成果转换 感召力 
学者风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郝时远(1952-),男,蒙古族,中共党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内外民族问题、民族历史研究。学习经历:1973-1976年,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冶金...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协委员 中共党员 北京钢铁学院 蒙古史研究 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学部委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