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蓓卡》

作品数:21被引量:2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静刘晓新杨艳沈韬王腊宝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文学教育》《学园》《新闻出版交流》《译林》更多>>
相关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国外戏剧活动资讯
《戏剧文学》2019年第2期157-160,共4页吴秀龙 
英国1.惊世之恋——《歌剧魅影》1月,女王陛下剧院推出美国导演哈罗德·普林斯执导的《歌剧魅影》,这部曾上演12,000场的剧作将再次展示自己对观众的巨大魅力。剧中的故事观众早已耳熟能详: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里住着一个被毁容...
关键词:克瑞斯 歌剧院 红磨坊 《吕蓓卡》 吕蓓卡 法尔克 马戏团 哈罗德 阿特金斯 《歌剧魅影》 
藉“虚实”理论试析《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电影评介》2015年第24期51-53,共3页王静 
达芙妮·杜穆里埃因其神秘、充满悬念的小说而独树一帜。1938年出版的《吕蓓卡》是杜穆里埃的成名作,一经出版便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小说,使杜穆里埃声名大振。小说《吕蓓卡》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手法,描写"我"与丧偶后萎靡不振的迈克西姆一...
关键词:吕蓓卡 西姆 穆里埃 希区柯克 达芙妮 声名大振 最佳影片 弗莱德 阿尔 文艺片 
解读《吕蓓卡》的叙事空间与人物关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45-48,共4页陶静 
英国现代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07-1989)的代表作《吕蓓卡》(Rebecca)发表于1938年。论文试从叙事空间与主要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对小说进行一种新的解读,探寻不同空间所透析出的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甚...
关键词:吕蓓卡 叙述者 话语权 空间 
杜穆里埃研究综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205-206,共2页杨艳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对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及其作品的研究,经过分析比较认为首先国内外的研究都以她的代表作《吕蓓卡》为重点研究文本,研究视角几乎囊括了文学文本分析的各个角度。其次,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者忽视了她的其...
关键词:达芙妮·杜穆里埃 《吕蓓卡》 综述 
藉“空白”理论试析《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11-12,98,共3页王静 
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项目;项目编号:SKL-2013-1661
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空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藉"空白"理论观照《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中,导演希区柯克不仅忠实于原著,而且以其独特的创新手法抓住小说之"灵魂",从而指出改编旨在于原文本之"神"...
关键词:《吕蓓卡》 “空白” 小说 电影 改编 
《吕蓓卡》的女性哥特式解读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28-130,共3页杨艳 
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吕蓓卡》中,作者在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秘密时所经历的蜕变、女性角色与房屋的关系、叙事技巧这三方面延续了女性哥特的传统,但开放式的结尾又预示着对传统的偏离。
关键词:达芙妮·杜穆里埃 《吕蓓卡》 女性哥特 
文学创作的互文性与主体性——以《简·爱》和《吕蓓卡》为例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年第10期48-50,共3页肖智立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互交织,文本之间的交互关系为我们探讨文学作品的独创性与传承性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尽管《简·爱》与《吕蓓卡》在创作时间上相差近百年,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有千丝万缕的联...
关键词:《简·爱》 《吕蓓卡》 互文性 主体性 
揭开男权的秘密——从女性哥特视角看《吕蓓卡》中女主人公的蜕变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47-149,共3页杨艳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
关键词:达芙妮·杜穆里埃 《吕蓓卡》 女性哥特 
《吕蓓卡》中的“空间”要素
《学园》2011年第20期11-12,共2页钟真 
本文为湖南省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达夫妮·杜莫里埃的女性哥特解读》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10ys022)
达夫妮·杜莫里埃的小说《吕蓓卡》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一部传统的浪漫爱情小说。本文以当代女权批评关于女性哥特文学的理论,对这部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进行重读,指出小说沿袭女性哥特传统,着力于描写女主人公在陌生环境...
关键词:《吕蓓卡》 女性哥特小说 空间 
我和《译林》的故事——《译林》创刊30周年纪念征文选登
《译林》2009年第6期212-215,共4页
《译林》伴我30年(天津)王健1979年,我从新疆回到北京,那年我25岁。在新疆呆了近10年,从封闭的边疆到祖国的首都,巨大的地域和时间的差异,让我没有自信,不敢像同龄人一样考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想进一家工厂,赚每月几十元的工资,继...
关键词:《译林》 《吕蓓卡》 周年纪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