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

作品数:39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胡友笋李传真徐凤刘波安宁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期刊:《莽原》《哈尔滨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更多>>
相关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自我”与“他者”:互为镜像相爱相杀(评点)
《莽原》2022年第5期149-153,共5页杨文臣 
与出身农村的很多同年龄段作家们一样,孙惠芬喜欢关注和书写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下农村人的生死悲欢。她在一次访谈中坦承,“城乡之间”是自己无论怎样也绕不开的主题。[1]中篇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也是对故土深切关怀的产物。“小...
关键词:孙惠芬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城乡二元对立 《民工》 互为镜像 故土 
速写《民工》
《花溪》2021年第23期0001-0001,共1页金双 
看电视剧《民工》有感
《科学生活》2020年第11期83-85,共3页刘华健 
跟“抗疫英雄”张文宏医生一样,忙碌一天后回到家,我也喜欢看一些轻松的电视剧,以放松工作时紧绷的神经。前几日,我看完了一部评分很高的国产电视剧《民工》。初见那略显模糊的屏幕画面,有想放弃的打算,强忍着继续看下去,不曾想竟然慢...
关键词:国产电视剧 《民工》 电视剧 
意象写真,为民讴歌——李传真工笔作品《民工》系列、《工棚》与近作释析
《新美域》2016年第1期58-65,共8页陈孟昕 
艺术创作的根脉来自生活,艺术价值的本质是不断创新,这原本是最为基本的创作规律和价值取向,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创作却未必就此有了全面的进展,而讨论得最多的艺术问题,却仍然还是与此有关. 艺术家乐此不疲地所表现的,往往是他们所曾...
我画《民工》系列
《新美域》2016年第1期66-71,共6页李传真 
我从2004年开始创作民工题材一直延续至今,从这7幅画中,可清晰看出我在技法上的探索轨迹、心路成长历程;也可窥探出农民工在政府的扶持关心下生活精神状态的改善. 与民工题材结缘 有许多人奇怪一足不出户,画小情调,只关注自我的女子怎...
返乡之后——从《民工》到《歇马山庄的两个男人》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80-85,共6页叶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0YJC751108)阶段性成果
作家孙惠芬以"歇马山庄"系列小说,建构起一个辽南乡村世界为文坛瞩目,其中篇小说《民工》《歇马山庄的两个男人》连缀在一起完整写出了一个为生计进城,因丧妻返乡的民工,如何在乡村现场成为羞耻自身的过程。孙惠芬并不拘泥于乡村日常生...
关键词:返乡 《民工》 《歇马山庄的两个男人》 
农民工的身份焦虑:两种文明的冲突被引量:2
《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9期22-24,共3页张泉 
2005年,由张纪中制片、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民工》,讲述了鞠家父子两代人的打工经历,深刻而生动地刻画了他们迷茫、憧憬、痛苦、幸福、挣扎和无奈的心路历程.同时,该片也揭示了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当代中国农民工的身份焦虑. 当代中...
关键词:文明的冲突 身份焦虑 农民工 鸦片战争后 当代中国 内心冲突 《民工》 心路历程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心之所想——《民工》系列创作感怀
《美术向导》2012年第5期85-86,共2页李传真 
好的艺术作品在展览馆里总是会令人伫足,静静地面对这些作品,一种莫名的触动总会油然而生,或美好的,或欣慰的,或悲凉的,或崇高的……凡此种种情绪的产生,系由作者所塑造的画面,亦系由观者对作品的再创造。
关键词:《民工》 创作 艺术作品 展览馆 再创造 
我眼中的农民工形象——《民工》系列创作随感被引量:2
《美术向导》2012年第3期14-17,共4页李传真 
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特殊的改革深化发展历史阶段,城乡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高楼太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市场空前繁荣,市容焕然一新,“民工潮”是这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大地开始了人口迁移.农村剩余...
关键词:《民工》 农民工 20世纪90年代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中型城市 随感 创作 形象 
以《民工》为例解读孙惠芬的底层叙事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年第10期25-26,共2页刘颖慧 
小说《民工》是孙惠芬的一部中篇力作,体现出作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农民工形象的重新定位,该作被搬上荧屏之后反响良好,孙惠芬本人也成为较早关注底层并能够较好地书写底层的一位作家。本文通过对《民工》文本的解读,探讨作家在底层...
关键词:孙惠芬 弱势群体 农民工题材 底层叙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