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阵地》

作品数:43被引量:3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熊飞宇罗建周刘增人骆玉安张舸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商洛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商洛学院学报》《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西文史》更多>>
相关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茅盾战时在渝申办《文学》(《文心》)月刊相关档案一组
《新文学史料》2025年第1期180-183,共4页廖志翔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B21087)阶段性成果。
1942年12月,从香港地区脱险至桂林的茅盾受邀到重庆续编《文艺阵地》,但受政府查禁的影响,该刊出至第7卷4期(1942年11月)后便被迫停刊,茅盾对此回忆道:“原来说好是到重庆继续编《文艺阵地》的,但到了重庆,情况有了变化,《文艺阵地》决...
关键词:《文艺阵地》 生活书店 《文学》 明文禁止 茅盾 《文心》 停刊 香港地区 
抗日战争中《文艺阵地》的传播机制研究
《传媒论坛》2024年第22期21-24,共4页陈培濠 
抗日战争时期,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催生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化产品。于文学刊物领域而言,《文艺阵地》是我国抗战文学刊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它从国内外多变的历史形势出发,在茅盾、楼适夷等觉醒文人的带领下立足于自由民主的办报宗...
关键词:《文艺阵地》 抗战文学 传播机制 
战时儿童“再发现”——以《文艺阵地》所刊话剧为中心的考察
《戏剧文学》2024年第9期59-66,共8页李琳 蒋登科 
西南大学2035先导计划项目“现代汉语诗学话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SWUPilotPlan)阶段性成果。
在战争的阴影下,儿童的生存面临挑战,他们作为社会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其生存境遇却常被人们忽略。在《文艺阵地》所刊的儿童话剧中,儿童被“再发现”。在战争中,他们的生存境遇受到了严重冲击,战时儿童的形象在话剧中被“再塑造”,这些...
关键词:儿童“再发现” 生存境遇 儿童形象 主体性建构 
裂变与重组:茅盾南下与战时中国文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7期160-171,共12页张武军 邱迁益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茅盾婉拒了董必武动员他加入"三厅"和"文协"工作的邀请,随后离开政治中心武汉,前往粤港创办《文艺阵地》。但相较于茅盾此前在"左联"乃至整个左翼文坛的地位和分量,茅盾此刻的南下选择显得"不合时宜"和"耐人寻味":一方...
关键词:茅盾 《文艺阵地》 抗战文艺 
抗战小说人物论——以《文艺阵地》为中心被引量:1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1年第4期128-132,共5页程秋云 
《文艺阵地》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文艺刊物,作为主打品牌的抗战小说,以“歌颂和美化”为情感基调刻画“一元化”的“高大全”英雄形象,具有公式化倾向。运用“暴露与讽刺”的叙事手法塑造贪官污吏、汉奸走狗等反面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突...
关键词:《文艺阵地》 抗战小说 人物形象 
“孤岛”何以孤,又何以不孤——上海“孤岛”文化空间的多样呈现被引量:1
《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2期106-108,共3页妥佳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史视角下茅盾小说创作的精神历程研究(1927—1936)”(17XZW004)的阶段性成果。
抗战期间上海租界形成了"孤岛"文坛。自1938年茅盾在《文艺阵地》发表《"孤岛"文化最近的阵容》以来,对"孤岛"文坛的评价与研究不断丰富。然而几十年来学界却在"孤岛"不孤的定论下很难取得进一步突破。尽管既有研究往往认可"孤岛"不孤...
关键词:上海租界 抗战期间 多样呈现 《文艺阵地》 评价与研究 孤岛 茅盾 文化 
从戴望舒抵达波特莱尔
《书屋》2020年第9期49-53,共5页吴霖 
抗战胜利后,戴望舒携全家从香港回到上海。在香港,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检举”,何家槐、黄药眠、怀湘(廖沫沙)等二十一人联名以“留港粤文艺作家”的名义致函“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重庆总会”,检举戴望舒有“附敌”行为。此信在1946年二月《...
关键词:戴望舒 波特莱尔 文协 黄药眠 抗战胜利后 《文艺生活》 《文艺阵地》 廖沫沙 
出版名家——楼适夷
《现代出版》2018年第1期1-1,共1页
楼适夷(1905-2001年),浙江余姚人,参加过“左联”刊物《前哨》(后名《文学导报》)的编辑工作,曾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担任过武汉《新华日报》副刊主编,上海《时代日报》、香港《小说》月刊编辑等。
关键词:楼适夷 《新华日报》 名家 出版 编辑工作 《文艺阵地》 2001年 《前哨》 
“未死”的杂文大家秦似
《广西文史》2015年第4期14-24,共11页杨益群 
秦似(1917~1986),现代作家、音韵学家。原名王缉和,笔名茹雯、思秩、余土根、令狐厚、徐曼、姜一、王砚新、杨步飞等。广西博白县人。1935年从事文学创作,主编香港《循环日报》的《文学》双月刊。抗战爆发后,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关键词: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秦似 杂文 抗战文艺运动 《循环日报》 《文艺阵地》 《救亡日报》 文学创作 
抗战时期《文艺阵地》对人性的关注——从《人兽之间》谈起
《粤海风》2015年第4期20-25,共6页吴立昌 
《文艺阵地》,(以下均简称《文阵》)由暂居香港的茅盾编辑,1938年4月在汉口创刊。凭借着主编是与鲁迅并肩作战的战友的声望,自然赢得国统区和解放区广大进步作家的热烈支持,名家名作源源而至,很快便成了抗战时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
关键词:《文艺阵地》 抗战时期 人性 解放区 国统区 作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