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

作品数:37被引量:1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晓华张云李甜甜周永康周华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作家协会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学教育》《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腔北调》《杂文选刊(中旬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命运降临于“她们”被引量:1
《文学自由谈》2020年第4期144-149,共6页谢尚发 
阎连科的写作向来别出心裁、花样翻新,以至于他为其作品提出了"神实主义"的说法。不过,稍留心他近年的创作,《炸裂志》尽管仍沿袭以往,但如《速求共眠》却也开始了一种新的审美风貌的尝试,早年写就的《我与父辈》与最近出版的《她们》...
关键词:神实主义 审美风貌 阎连科 《炸裂志》 《我与父辈》 花样翻新 差异性 丰富性 
“尘土里的珍珠”抑或“镜面下的花儿”——读阎连科“非虚构”新作《她们》
《南腔北调》2020年第8期63-69,共7页董晓可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当代河南作家的区域文学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19BWX014)阶段性成果。
当作家阎连科写下“她们”这一词汇,并将其作为作品标题时,就已然隐含着为这些默默而生的女性正名的意味。因为无论是作为汉语的惯用词“他们”,还是西方评论视野中与“自我”相对的“他者”,抑或英语世界对于“历史”的表述“history”...
关键词:阎连科 非虚构 《我与父辈》 评论视野 被遗忘 
她们,平原上的水
《新民周刊》2020年第23期95-95,共1页孙衍 
如果说"他们"是那片平原上的黄土,那"她们"就是那片平原上稀缺的水。阎连科在创作了《我与父辈》十年之后,才抬笔写了《她们》。相较于家族中的男性,女性一开始可能未列入他的创作计划中。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不敢写,怕写不好,会亵渎她...
关键词:阎连科 另一种生活 《我与父辈》 懦弱 亵渎 平原 抗争 
凸显在峥嵘岁月里的亲情——中考热点作家作品群文阅
《初中生之友》2020年第6期8-11,共4页樊雄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徜徉书海,惬意恬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以文会友,惺悝相惜。同学们好,《文坛名家》又和大家见面了。以管窥豹猜名家1.他以小说在民间著名,而中学生常常只读到他的散文。2.他的散文代表作品...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以管窥豹 《我与父辈》 天光云影 以文会友 作家作品 徜徉书海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2019年第6期23-25,共3页阎连科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创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受活》等。曾获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我与父辈》是阎连科的...
关键词:刮脸刀 阎连科 《我与父辈》 
阅读、琢磨与好作品主义
《太湖》2019年第2期57-61,共5页汪政 晓华 
与文学爱好者交流,他们最关心的事几乎都是怎样才能写出好作品?这看上去好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实在不好回答。因为文学艺术作品说到底很难确立一个通用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别是具有操作性的标准。按道理说...
关键词:中关村 金宇澄 《我与父辈》 
在冰凌的声响中行走和写作
《北方人》2019年第6期41-44,共4页霹雳贝贝 
永远想要逃离土地1958年,阎连科出生于中原的一个偏穷的村落,河南嵩县田湖村。在这个情感紧密的家庭里,有他的父母,两个姐姐,还有他的哥哥。父母是农民,这让阎连科从童年时期起就体会着乡村和土地带来的滋味,那是无趣与疲惫,单调与乏味。
关键词:阎连科 城乡差距 作家班 长篇小说 《我与父辈》 
论阎连科《我与父辈》中的“第三种乡土写作”被引量:1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68-72,共5页毕悦轩 周华 
阎连科基于"作家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了"第三种乡土写作"的概念,在鲁迅、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传统之外倡导一种直面现实、介入现实的乡土写作。长篇散文《我与父辈》以自己的成长为线,叙述了我与父辈的情感联系,呈现了身体离乡与精神返乡的...
关键词:第三种乡土 阎连科 乡土经验 乡村生存 人性 
人间三部曲——读《我与父辈》中的三种人生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51-52,共2页赵西芝 
《我与父辈》是乡土题材的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奋斗史。本文把作品中的人物分为三类。三类不同的人生共同显示了他们努力奋斗、摆脱贫困的足迹。农村出身的作者阎连科是一个背离土地的成功者。他的成功印证了"十年树木,...
关键词:三部曲 “一头沉” 自传体散文 打工族 人生 集体无意识 
城与乡:一个家庭两代农民心中的爱与痛——读阎连科的长篇散文《我与父辈》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3年第8期5-12,F0002,共9页刘思谦 
前些时,我在一本题名为“被遗忘的经典散文”的集子中,读到了一篇构思新颖的谈农民问题的散文,标题是“幸亏我不是农民”,作者姜刑敏。这篇散文也被收录到林贤治编选的散文集《我是农民的儿子》中,
关键词:长篇散文 阎连科 《我是农民的儿子》 父辈 民心 家庭 农民问题 散文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