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在》

作品数:11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柴莹徐燕刘海宁何京敏黄乐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平顶山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山东文学》《南方文坛》《牡丹江大学学报》《小说评论》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知在》叙事特征
《阴山学刊》2017年第1期45-48,共4页贾晓珉 
《知在》作为张洁的玄幻三部曲之一,其以巧妙的叙事方式给读者呈现了一部充满悬疑、神秘的作品。作者运用独特的情节模式,呈现充满神秘魅力的作品,通过全聚焦模式,为读者讲述一幅古画的故事,同时,她的叙述语言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感性化...
关键词:《知在》 叙事模式 聚焦模式 语言 
画卷逻辑和生命密码——张洁小说《知在》的生命叙事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226-229,共4页王瑛 刘海宁 
2014年度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西方叙事学本土化研究"(14FZW002)
空间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间叙事也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张洁的小说《知在》空间成了叙事的主体:一幅晋画做了小说的主角。张洁在小说中探讨了生命的奥秘。她赋予一轴晋画以存在逻辑,并让这小小画卷有了洞穿历史...
关键词:张洁 《知在》 生命叙事 
走向两性和谐之境——论张洁的《知在》和《灵魂是用来流浪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41-45,共5页李木桂 
张洁在《无字》之后推出的《知在》和《灵魂是用来流浪的》两部新作中,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考。与她之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是,她开始在作品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且提出了关于两性和谐的设想。
关键词:《知在》 《灵魂是用来流浪的》 平和 两性和谐 
一道远处的爱情风景线——论张洁《知在》的情爱观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2期37-37,共1页孔倩楠 
两性情爱一直是张洁小说的主题,在《知在》中她以毕生的精力所探寻的爱情问题有了答案,即立足现实,平淡从容,才能拥有真爱。
关键词:《知在》 情爱观 转变 
追求的无为 无为的追求——张洁《知在》论
《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123-126,共4页马小敏 
张洁,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足以证明她的独特与厚重。早期的她一直以积极的参与精神来关注现时社会中国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的种种问题。像《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七巧板》等关于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妇女的人格和尊严、及职业妇女的...
关键词:《知在》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 无为 职业妇女 茅盾文学奖 《七巧板》 心理状态 
追问存在的真相——读张洁的小说《知在》
《山东文学》2008年第5期53-54,共2页周志雄 
从小说的标题上看,《知在》是一个很有哲理性的题目,它暗示着作者对生活的领悟和对生命本质的洞悉。早在90年代的散文《无字我心》中,张洁就表明过这样的意思:"一直令我不能开窍的顿悟来了,在我五十七岁的时候。""已经有不短的时间,再...
关键词:通俗小说 张洁 金文 人生 真相 叙述速度 故事 女性立场 标题 格格 
命运悖论:神秘罗幕下的人生探询——张洁小说《知在》解读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6-18,共3页徐燕 
张洁的长篇小说《知在》以一幅神秘的晋画为中心,跨越时空的阻隔,牵扯出由晋代到现代、由中国到大洋彼岸的诸多人物的命运纹理。在这部类神话的小说中,作者力图指认出在由科学和理性所坚持的可以解说的规律、因果关系的背后,存在着一种...
关键词:命运 悖论 神秘 探询 
女性视角的转变——论张洁《知在》的创作转变
《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132-134,共3页何京敏 
张洁继《无字》获矛盾文学奖之后,以较新的姿态创作了长篇小说《知在》。一向坚守纯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方面的变化值得探究。从《无字》到《知在》,张洁依然以女性视角为中心,创作轨迹却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历史纵深性向历史广阔...
关键词:女性视角 批判意识 文化包容 生命探索 
从《知在》看张洁小说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85-89,共5页黄乐平 
《知在》有别于张洁以往的全部作品,它从多层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爱情观、悬之又悬的神秘感等多个角度作出了新的开拓。只有通过对新作的结构、内容、语言三个角度进行不同层次的解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不同以往的创作风格,更深、更全...
关键词:当代文学 张洁 《知在》 创作风格 
“神秘”的历史叙事与遮蔽的两性情爱——张洁的《知在》论被引量:1
《南方文坛》2006年第4期61-65,共5页柴莹 
关键词:历史叙事 两性关系 张洁 颠覆性 《知在》 文学评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