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

作品数:1089被引量:1802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邱兴隆李川邱帅萍陈兴良刘守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机构=华东政法大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生命权平等性视角下我国死刑适用标准的探讨被引量:2
《学术交流》2023年第10期73-87,共15页童云峰 
死刑废除论提倡生命高于一切、反对同态复仇和践行保障人权的法治观;死刑保留论以经济效率性、死刑预防性和刑罚道德诉求为基本论据。死刑存废之争对司法上合理锚定我国死刑适用范围和划定适用标准并无助益,死刑仍是我国刑法中重要的刑...
关键词:死刑立即执行 罪刑均衡原则 报应刑 生命权平等性 
管窥贪贿数额大小与死刑适用
《新华月报》2022年第5期88-90,共3页杨兴培 
在反腐惩贪的过程中,不应把贪贿的犯罪数额与对贪腐犯罪分子的量刑处罚绝对化,不应把一定的犯罪数额与死刑的适用简单地等同起来。在我们当下的时代,国家刑法的目的一向是与法律报应思想和社会报复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犯罪数额 贪腐犯罪 死刑适用 法律报应 贪贿 反腐惩贪 刑法的目的 死刑的适用 
试析量刑阶段刑罚根据二律背反之解决--以于欢案为视角
《活力》2018年第14期66-67,共2页叶昱含 
在刑事立法或者司法实践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犯罪人的罪行很严重但预防必要性较小,或者罪行较轻但预防必要性较大。这会导致该犯罪人的责任评价与预防必要的不相适应。该如何处理报应刑与预防刑二律背反的问题,是裁判者和刑法学...
关键词:刑罚正当化根据 二律背反 报应刑 预防刑 
终身监禁合理性的再审视——以刑罚目的二元论为切入点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28-33,共6页黄伟文 
《刑法修正案(九)》第一次肯定了终身监禁的适用,明确终身监禁的法律地位是探索其合理性的前提。终身监禁虽在内容上具备刑罚属性,却并未得到普遍适用——仅局限于贪污、贿赂罪中,非新的独立刑罚种类。具备刑罚属性的终身监禁须符合刑...
关键词:终身监禁 刑罚目的 报应 预防 
降低行政拘留执行年龄的解读与反思被引量:5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年第3期55-61,共7页吴允锋 纪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对将行政拘留实际执行的年龄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引发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讨论。这一修改是对近年来犯罪分子低龄化现象的回应,亦可视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之争的妥协产物。但从实...
关键词: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拘留 刑事责任年龄 报应刑 成年人 
试论刑罚的本质
《西部学刊》2017年第11期49-52,共4页方莹莹 
历史上对刑罚本质的探究,主要表现为报应主义刑罚观和功利主义刑罚观。前者注重惩罚犯罪,强调刑罚的内在价值和罪刑相当的公正性;后者注重刑罚对犯罪的预防作用,认为刑罚不仅仅追求自身的内在价值,更具有外在的社会价值。笔者主张树立...
关键词:报应主义刑罚观 功利主义刑罚观 轻缓化刑罚观 
生产、销售假药行为刑事违法性之评估被引量:46
《法学家》2017年第2期138-149,共12页孙万怀 
取消生产、销售假药罪罪状中"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只意味着对结果危险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对行为实质危险的否定。误解的起源在于司法解释观从结果无价值→行为无价值→形式犯的立场退却。从违法相对性理论来看,刑法中的实质危害性在定...
关键词:生产、销售假药罪 相对违法性 实质危害 报应 
报应、功利与刑罚的正当性——刑罚正当化根据之并合理论的提倡被引量:1
《研究生法学》2016年第6期119-133,共15页莫宸屏 
经过流变的报应理论,具有限定刑罚的积极意义,但是容易造成刑罚的浪费;功利理论具有预防犯罪、轻缓刑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容易造成为了预防犯罪而罚及无辜的现象。两者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刑罚正当化的根据。以并合理论作为刑罚正当...
关键词:刑罚 报应 功利 并合 正当 
刑事立法:在目的和手段之间——以《刑法修正案(九)》为中心被引量:31
《现代法学》2016年第2期117-126,共10页于改之 蒋太珂 
《刑法修正案(九)》在立法目的上重视刑法的秩序维持功能,在立法手段上重视预防型立法。这种立法目的和立法模式导致部分行为犯罪化过度,对某些犯罪类型,忽视了刑罚减免的积极意义。同时,这种预防型的立法对于以报应型立法发展起来的传...
关键词:目的 手段 报应型立法 预防型立法 刑法教义学 
反思少年司法理论运用发展差异研究对科学和法律的影响被引量:2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年第2期105-120,共16页 杜文静(译)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法律证据推理的归纳概率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5BZX084);2014年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的青年项目“法律证据推理的贝叶斯模型”(项目编号:2014EZX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近期作出的三个少年司法判决采纳了发展差异研究学者提出的弱可责性模型,认为少年与成年的发展差异致使其具有较轻的可责性,进而推导出对少年犯罪采用弱报应模型,减轻对少年犯罪的处罚力度。首先,发展差异研究存在很多...
关键词:发展差异研究 弱可责性 报应 后果主义 少年司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