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

作品数:1089被引量:1802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邱兴隆李川邱帅萍陈兴良刘守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政治法律—刑法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刑罚适用合目的性的困境与反思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62-69,共8页王林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BFX115)。
时代的发展彰显刑罚目的的多元,不仅是体现报应、一般威慑和公众对规范的信赖,更应凸显其补偿、教育、矫正之功能,力求刑罚适用的人道与科学。综合理论虽然为目的多元化的整合提供了思路,但针对报应、一般预防、特别预防发生冲突时如何...
关键词:并列式综合理论 法律报应 特别预防 法规范信赖 法律威慑 
论不定额罚金制:从立法建构到司法适用
《南大法学》2024年第6期92-109,共18页安汇玉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金融犯罪的立法与司法研究”(项目编号:18AFX012)之阶段性成果。
不定额罚金制在我国刑法中始终存在,并且在晚近刑法修正中呈现扩大适用趋势,这与学界一直以来的批判态度形成鲜明对立。立法取消罚金数额标准具有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的考量,但司法适用中的罚金刑裁量却因缺乏参考线而陷入盲区。事实上,不...
关键词:不定额罚金制 明确性 责任报应 预防目的 规范化量刑 
刑罚正当根据的理论提升与实践面向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24年第2期11-46,共36页刘鹿鸣 
当前对刑罚正当根据的研究,囿于报应论与预防论的讨论范式,难以兼顾理论一贯与实践导向。法确证与法恢复说借助“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发现了刑法中行为规范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框架展开理论建构:在国家层面,规范面向类型化的社...
关键词:刑罚正当根据 行为规范 报应 预防 量刑 
刑罚附随性制裁的逻辑架构与规范路径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56-63,103,共9页罗钢 来志俊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恐刑法司法适用实证研究”(23BFX143);2024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中国和中亚国家反恐刑事司法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GJ2024D67)。
除了传统的刑罚制裁外,刑事定罪还会引发大量诸如获取职业资格、担任公职、入党入伍、落户积分等方面的限制或禁止,进一步加重受刑人的负担,可称之为“刑罚附随性制裁”。近年来,我国频繁利用法律法规中的刑罚附随性制裁规定排斥受刑人...
关键词:刑罚附随性制裁 功利主义 报应主义 
刑罚、沟通与刑事责任年龄被引量:3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年第4期142-160,共19页王钢 
刑罚的正当性根据既不在于单纯对行为人施以报应,也不在于预防犯罪的现实效果,而是通过与行为人、被害人和社会公众的沟通确证社会基础行为规范的效力,从而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基于沟通性刑罚理论,决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不是行为人...
关键词:沟通性刑罚理论 刑事责任年龄 报应刑 预防刑 核准追诉 
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否定被引量:1
《社会科学论坛》2024年第4期132-141,共10页任彦君 聂冉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数据刑事合规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BFX064。
在是否应当赋予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论战中,否定论具有逻辑严密性与结论正当性。首先,从实证角度出发,在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路中,存在大量科技、哲学难题,强人工智能时代难以来临。其次,假设强人工智能存在,其所具备的辨认与...
关键词:强人工智能 责任非难 报应 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超越比例原则:同态报应量刑原则的法理根基与实践意义被引量:1
《交大法学》2024年第3期35-50,共16页张峰铭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行刑交叉视域下的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研究”(项目编号:22CFX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德国公法中的比例原则并不是刑罚的内在道德原则,而是外在于罪刑均衡的补充性政治原则。在预防性刑法时代,单凭比例原则无法对预防刑的扩张风险形成有效约束,而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点”或“幅”量刑限制理论都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回...
关键词:罪刑均衡 比例原则 同态报应 法秩序 社区矫正 
微罪附随后果的检视与出路被引量:6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159-166,共8页段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化犯罪参与的归责模式研究”(21BFX176)。
犯罪附随后果的规范化、体系性建构的现实困境为传统犯罪中的报应性附随后果是否具有适当性的问题。微罪的立法初衷及目的在于预防而非报应,故与报应性犯罪附随后果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基于社会法制文化认知所形成的“隐性附随后果”...
关键词:犯罪附随后果 报应性附随后果 隐性附随后果 微罪 微罪记录封存 
刑罚的报应结构
《南海法学》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徐歌旋(译) 姚远(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认罪认罚从宽契约的规范适用及制度保障”(23YJC820039);贵州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新形势下贵州应急管理法治化与法治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21GZYB30);南京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项目“刑事诉讼法”。
犯罪—刑罚的发生次序类似于个体本能反应中的刺激—反射,但又与之存在根本差异。符合群体伦理信念的刑罚能得到强化,反之则会被削弱。刑罚的设定应遵循该当性原则,符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观念。犯罪与刑罚应跟随群体伦理信念调整。现代社...
关键词:犯罪 刑罚 报应结构 群体伦理信念 刺激—反射 
生命权平等性视角下我国死刑适用标准的探讨被引量:2
《学术交流》2023年第10期73-87,共15页童云峰 
死刑废除论提倡生命高于一切、反对同态复仇和践行保障人权的法治观;死刑保留论以经济效率性、死刑预防性和刑罚道德诉求为基本论据。死刑存废之争对司法上合理锚定我国死刑适用范围和划定适用标准并无助益,死刑仍是我国刑法中重要的刑...
关键词:死刑立即执行 罪刑均衡原则 报应刑 生命权平等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