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称

作品数:44被引量:6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陈忠韩梅连晓霞姜春霞李东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渤海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言与翻译》《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康学院学报》《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现代汉语背称的听众设计和权势操演
《语言与翻译》2024年第4期52-59,共8页黄劲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大型语料库驱动下现代汉语语体正式度指标体系研究”(24YJC740024)。
交际者常根据不同对象,设计对不在场第三方的背称正式度,以操演权势关系。然而,该现象至今未得到充分解释。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权势↘语体”模型,提出汉语背称的听众设计和权势操演框架;以《人民的名义》剧本对白为语料,对比交际...
关键词:背称 现代汉语 听众设计 权势操演 系统功能语言学 
关于山东省阳信县不同年龄男性对称呼语“屋里”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年第35期33-35,共3页秘若琳 
阳信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阳信方言中存在"屋里"这一对女性伴侣的背称。现以阳信县11~70岁的男性公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不同年龄男性对"屋里"这一背称的使用情况,了解"屋里"这一背称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语言表达方式 阳信县 受话人 背称 言语交际行为 男性公民 调查对象 称呼语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高校行政人员背称使用个案研究被引量:1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21-25,共5页张晗 仇云龙 
背称是称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言语交际中广泛使用,具有引起注意、建构语用身份、调节人际关系等语用功能。本研究结合语言顺应论,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究了高校行政人员下级对上级的背称类型、形式及其语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高...
关键词:背称 高校行政人员 语言顺应论 个案研究 
湖北公安方言的亲属称谓
《汉字文化》2020年第S02期24-25,共2页刘雨晴 
本文考察湖北公安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分析其用法,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揭示其特殊性和地方特色,概述湖北公安方言亲属称谓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公安方言 亲属称谓 老派 新派 面称 背称 
广州普通话言语社区配偶背称的调查
《文化学刊》2019年第2期207-209,共3页许妙花 
本文通过问卷,对广州普通话言语社区配偶背称情况进行调查,并试图把握"爱人"这一称谓语的发展走向,借此说明"爱人"这个称谓的衍生、流行和演变与中国大陆近几十年的社会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配偶背称 调查 “爱人” 
一种新兴偏正结构的主观领有式背称“我NP”被引量:1
《汉字文化》2019年第1期81-82,126,共3页徐姗姗 
近来在新媒体中出现一种特别的偏正结构"我NP",它是由"我+的+NP"隐去结构助词"的"而形成的,主要用于背称,表示主观领有。这与表客观领有的"我哥哥"和表同位复指的"我武松"都不同。这种新兴偏正结构形成的认知动因是距离象似动因。
关键词:“我NP” 主观领有 距离象似动因 背称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及其特点被引量:2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41-45,共5页王红霞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7JZ007);宝鸡文理学院博士硕士科研启动项目(ZK2017079)
亲属称谓是有亲戚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称呼方式。主要从"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四个方面入手,呈现周至方言亲属称谓的概貌,并探讨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在语音、词义以及文化意蕴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周至方言 亲属称谓 面称 背称 
河南光山方言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内涵被引量:3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99-103,共5页张贤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YY073)
中华文化中亲属称谓不仅讲究亲疏有别、长幼有序,而且包含着浓厚的重男轻女观念。正确理解和使用亲属称谓,能够保持礼貌而顺畅的人际交往。河南光山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包括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夫方亲属称谓、妻方亲属称谓以...
关键词:亲属称谓 背称 面称 光山方言 普通话 
祁东方言亲属称谓探析
《钦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35-41,共7页谭丽亚 陈海宏 
通过调查、分析,并与普通话和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发现,祁东方言的亲属称谓既具有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一些共性特征,又有很多个性特征,如前缀"满""落"和后缀"唧"的运用等。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亲属称谓体现了汉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祁东方言 亲属称谓 面称 背称 
“小哥”称谓的古今考察被引量:2
《安康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62-65,共4页郑亚豪 
在古代,"小哥"多是对男性青少年和幼儿的客气称呼,有时也特指官宦人家子弟。而现代生活和网络媒体中出现的"小哥"最初多指服务行业的男青年,并常以组配称谓的形式出现,后逐渐形成了词语模"XX小哥",继而模因出大量"小哥"称谓,目前仅限于...
关键词:小哥 组配称谓 背称 词语模 礼貌原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