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

作品数:71被引量:4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傅修海陈林侠冯乾张宏生敏泽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白门柳·董小宛》与原著《白门柳》人物形象比较
《花溪》2024年第8期0027-0028,共2页梁少欢 
与原著《白门柳》人物形象比较2023年11月16日,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东香山粤剧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联合创排演出的原创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公演。《白门柳·董小宛》重点演...
论汉剧《白门柳》中的隐性艺术家形象——兼论该剧的人物组合艺术
《戏剧与影视评论》2023年第4期12-21,共10页汪余礼 
湖北省2020年思想库项目“中国艺术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广东汉剧《白门柳》,既是“灯”又是“镜”。说它是“灯”,是因为剧中的柳如是形象光彩照人,俨然为隐性艺术家——她智慧超群,有很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能推动剧情发展,照亮人心深渊,又能一步步“成人之美”,充分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汉剧《白门柳》 隐性艺术家 枢纽人物 镜像人物 摧灵手 
再探《白门柳》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3期57-64,共8页裴喆 
本文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龚鼎孳的词集《白门柳》即余怀所说的传奇《白门柳》,龚鼎孳完全具有创作传奇剧本《白门柳》的可能性;词集《白门柳》不能称之为联章叙事之作,因之认为龚鼎孳词集《白门柳》具有“以词为传奇”的特色也是...
关键词:龚鼎孳 《白门柳》 传奇 清词中兴 
汉剧电影《白门柳》中柳如是的悲剧艺术鉴赏
《中国戏剧》2020年第9期37-38,共2页喻彬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诗,令晚唐以降的青楼女子都背负着有关家国与道德意义的批判与谴责。而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以死报国的惊世之举,却为身处红尘欢场的女性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广东汉剧电影《白门柳》,...
关键词:柳如是 秦淮八艳 后庭花 青楼女子 道德意义 钱谦益 商女 艺术鉴赏 
《白门柳》的三大谜题——序《〈白门柳〉的历史原型与文学想象》
《粤海风》2020年第4期10-14,共5页黄树森 
骤雨初歇。十分梳洗。五桂山广种的莞沉香树,渐露机芽。莞沉香,据明代散文名著《影梅庵忆语》记述,即名士冒辟疆送给名姬董小宛"姬最珍之"的"绝品"——"东莞女儿香"。香港之"香",香山澳(即澳门)之"香",香山(中山)之香,均于"莞香"肇启。...
关键词:董小宛 冒辟疆 白门柳 文学想象 沉香树 历史原型 女儿香 五桂山 
才子佳人故事的另一种讲法——论《白门柳》对《影梅庵忆语》的颠覆性书写
《网络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116-124,共9页陈淑梅 刘卫国 
冒襄是著名的复社四公子之一,幼有俊才,少负盛名,为人风流倜傥,慷慨好士。同时代人张明弼曾描写他"姿仪天出,神清彻肤","所居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1]这些女子中,前有陈圆圆,后有董小宛,皆绝代佳人。阴差阳错...
关键词:陈圆圆 同时代人 董小宛 四公子 《影梅庵忆语》 才子佳人故事 颠覆性 《白门柳》 
徜徉于艺术的自由之境——访文化名家刘斯奋先生被引量:2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114-126,共13页易文翔 
一、创作:“道人人心中所有,写人人笔下所无”易文翔(以下简称“易”):刘斯奋先生,您好!感谢接受这次采访。您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范本”。请谈谈您在选题、取材、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创...
关键词:长篇历史小说 刘斯奋 茅盾文学奖 创作经验 人物塑造 自由之境 《白门柳》 
岭南雄文《白门柳》
《少男少女》2019年第14期38-45,共8页胡荣锦 
1前些时候,我在中山大学参观'芸窗三友——刘斯奋、林雅杰、古桂高书画联展'时,看到一个展览用的玻璃椇摆放着众多《白门柳》的版本。介绍的卡片上写着:'刘斯奋获茅盾文学奖小说《白门柳》(13种版本)'。这是作为中大学子的刘斯奋归宁母...
关键词:柳如是 刘斯奋 长篇历史小说 《白门柳》 钱谦益 明末清初 黄宗羲 紫檀木 
国家级“非遗”广东汉剧再上银幕
《乡镇论坛》2019年第3期4-4,共1页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广东省文联等出品的广东汉剧戏曲电影《蝴蝶梦》日前开机。这是继《白门柳》后,广东汉剧这项国家级“非遗”在新时期再一次被搬上银幕。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乱弹”,是皮黄声腔剧种的分支,用中州官话演唱...
关键词:广东汉剧 国家级 银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腔剧种 电影制片厂 《蝴蝶梦》 《白门柳》 
浅谈明清小说中词与曲的关联性——以《牡丹亭》为例
《牡丹》2017年第11Z期40-42,共3页高赵宏 
明清时期,文人学者之间的'词曲之辩'声音日盛,一方面,文人学者普遍认为不同文体之间是存在尊卑之别的,而另一方面,在实际创作中,文人又往往跨文体来寻找资源,引入其他文体的语句,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就词曲之间的关系而言,...
关键词:《牡丹亭》 明清小说 传奇故事 龚鼎孳 奈何天 《白门柳》 倚声初集 关联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