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

作品数:56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王春林李章斌孟晖李小丹石晶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山西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新闻论坛》《中国摄影家》《短篇小说(原创版)》《现代装饰(理论)》更多>>
相关基金: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山来东长篇小说《彼岸》中的海洋书写
《百家评论》2023年第3期61-66,共6页孙亚儒 
山东日照作家山来东结合自己年轻时从事过的7年航海人生体验,创作了一部描写海员海上生活的长篇小说《彼岸》。在这部散发着浓郁的海洋风味的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将海洋人物、海洋叙事艺术和海洋美学意蕴等诸多海洋经典人文元素糅合进故...
关键词:彼岸 双重异乡人 女性上船 海洋书写 海洋叙事 海洋美学 
论《彼岸》的空间建构
《百家评论》2021年第5期21-25,共5页唐长华 陈晶晶 
山来东的长篇小说《彼岸》是一部航海题材的小说,它以"德宁轮"的航程为主线,建构了具有封闭性、流动性和超越性的船上空间。在封闭的轮船空间内,等级与秩序构成显明的权力关系,船上的成员被"规训与惩罚",人性的善与恶在此交织,形成复杂...
关键词:山来东 《彼岸》 空间 权力 文化 人性 
彼岸·见山
《中国摄影家》2021年第7期112-115,共4页张吉祥(摄影) 肖瑞昀 
身体与山水,是张吉祥作品的主要意象,以此他构建出富于象征性的精神世界。《彼岸》和《见山》等系列作品,利用数字影像的可复制性与可篡改性,把具象的身体轮廓拆解,在画面上重组,进而呈现一个非必然的抽象世界。这是张吉祥尝试从原始影...
关键词:可复制性 意象表达 数字影像 二次创作 系列作品 原始影像 《彼岸》 象征性 
艺术的彼岸VS颜料的呐喊
《中国宝石》2020年第3期35-37,共3页
贝瑞·麦吉的“彼岸”贝浩登(香港)即将举办三藩市艺术家贝瑞•麦吉在大中华区的首次个展《彼岸》。此次展览陈列麦吉多件新作、现成作品及典藏,呈现麦吉不断演化的幽默美学,以及他对不同环境和社群的独特描绘。
关键词:大中华区 贝瑞 麦吉 三藩市 展览陈列 《彼岸》 彼岸 
《彼岸》
《印染》2019年第17期I0042-I0042,共1页段丽 
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传统手工藏纸传承创新与市场拓展硏究》(课题编号:18SB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阿坝师范学院校级重点项目《从觉囊唐卡到新时代唐卡的发展演变研究》(课题编号:ASA17-16)阶段性研究成果;阿坝师范学院校级专项培育项目《藏芜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价值体系的构建——藏族唐卡》(课题编号:ASZX-01);《四川省藏羌彝走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硏究团队——藏纸应用与创新研究团队》阶段性成果。
个人记忆中的生命痛苦——关于赵焰长篇小说《彼岸》
《山西文学》2019年第5期103-108,共6页王春林 
毫无疑问,《彼岸》是一部与作家的个人记忆紧密相关的长篇小说。我们注意到,在这部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长篇小说中,作家曾经专门谈到过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缘起。那是在第九章的第三节开头部分:“气味就是记忆...
关键词:个人记忆 长篇小说 《彼岸》 《追忆似水年华》 痛苦 生命 法国作家 普鲁斯特 
般若与先验——长篇小说《彼岸》创作谈
《红豆》2019年第4期142-144,共3页赵焰 
缘起《彼岸》与《无常》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时间跨度都很长,一直在陆陆续续地写,也陆陆续续地改。一部分内容,也曾经发过。这两部小说,像是栽下的两株树,我也看着它长大,它看着我变老。树能不能长高长大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与树木...
关键词:《彼岸》 江南小镇 
深度谛视个人与历史记忆的生命般若——关于赵焰长篇小说《彼岸》
《红豆》2019年第4期145-154,共10页王春林 
尽管早就对赵焰兄有所耳闻,但认真地接触他的小说文字,《彼岸》的确是第一次。阅读赵焰的文字,首先一个突出的感觉便是一种诗意盎然的逼人才气。且不要说他的小说本身,单只是他的一些创作谈,这一方面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小说...
关键词:《彼岸》 李玉茹 历史记忆 叙述者 生命记忆 普鲁斯特 水泊梁山 《追忆似水年华》 人物形象 
中国早期独立纪录片(1988—1993)纪实风格探析——以《沙与海》《流浪北京》《彼岸》为例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9年第4期105-108,共4页陈莎 
巴赞的纪实美学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持高度赞扬态度,巴赞的纪实美学直接引起法国新浪潮以及左岸派的诞生,这三个流派为世界电影注入了现实主义的血液。巴赞的纪实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
关键词:纪实风格 独立纪录片 巴赞 真实 
高行健与林兆华戏剧往事追溯
《大舞台》2017年第11期16-19,共4页张赟 
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课题"‘残酷戏剧’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成果;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博士后编号:165601;辽宁省教育厅一般课题"东北地方戏曲美学研究"(WYB201602)成果
高行健与林兆华是中国当代戏剧界的双子星座,他们早年的合作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历史的机遇。追溯那些或被误解或被遗忘的戏剧往事,联系高行健与林兆华各自戏剧理念的提出、碰撞与融合,使当代戏剧先锋者在戏剧史上留下的轨迹得以清晰呈现。
关键词:高行健 林兆华 《车站》 《野人》 《彼岸》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