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剧艺术

作品数:46被引量:4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朝霞朱恒夫李勇强魏钟徽胡星亮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剧本》《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中国音乐学》《四川戏剧》更多>>
相关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20世纪40年代话剧民族化视野下的“现实主义演出体系”探索——以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演出为例被引量:1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1期285-294,共10页谭嫦嫦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不仅是抗战时期的中国话剧,其演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文学事件之一。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入手,着眼于它的文化政治内涵。不过,从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成熟与发展角度来看,《屈原》...
关键词:舞台艺术 话剧民族化 《屈原》 戏剧文学 演剧艺术 政治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史 郭沫若 
“孤岛”上的《剧场艺术》:一种戏剧演出的“教科书”
《戏剧艺术》2022年第3期62-72,共11页袁联波 
《剧场艺术》的核心栏目为“演剧理论”,偏重于译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苏联表导演理论,注重介绍英、法、德等国戏剧家的表导演理论、方法和经验,并重视发表中国戏剧家的演剧理论。顾仲彝、吴仞之(孤岛),张骏祥(大后方),张庚(延安)...
关键词:剧场艺术 孤岛 栏目设置 演剧艺术 理论与方法 
《论胡导的演剧艺术》文章图照
《戏剧艺术》2021年第4期165-165,共1页
论胡导的演剧艺术
《戏剧艺术》2021年第4期111-121,共11页张晓欧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民国上海导演艺术论”(2019BWY002)阶段性成果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剧人,胡导在话剧表演、编剧、导演方面都卓有建树,堪称"三位一体"。在表演上,探索"怪派"的表演风格;编剧方面,以改编见长,重视改编与时代的关系;导演方面,以喜剧手法把握演出效果,跻身抗战时期上海剧坛...
关键词:胡导 流线型喜剧 甜姐儿 改编 导演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山西剧种魅力无限
《戏友》2021年第3期32-33,共2页田经纬 
戏曲,是中国独特的演剧艺术体系的总称。她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演剧文化。孕育于中华文明起源之中,形成于中华文明的早期,成熟于中华古代文明的中前期,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
关键词:戏剧形式 古希腊戏剧 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 山西梆子腔 古代文明 演剧艺术 环境熏陶 
斯坦尼体系在话剧排演中的运用
《艺术品鉴》2018年第18期297-298,共2页魏晓丽 
众所周知,世界戏剧有三大表演体系,分别是: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体验派,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的表现派,中国的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体验派,在中国近现代演剧史上扮演了尤其重要的角色,中国的戏...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中国话剧 演剧艺术 话剧排演 
从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创作看斯坦尼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
《中国文艺家》2018年第3期60-60,共1页金彦龙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最初是1930年在中国传播并且实践的。在1950年,中国的戏曲话剧在中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并在演剧艺术上产生了自觉追求。中国戏剧家勇于将中国的戏曲和斯坦尼达斯拉夫斯基体系做了系统的结合,并为了创造出民族的话剧...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体系 演剧艺术 中国戏曲现代戏 
焦菊隐和后焦菊隐时代的戏剧“实验” 徐健《困守与新生——1978—2012北京人艺演剧艺术》的跋
《剧本》2015年第11期94-96,共3页溯石 
国内戏剧界对戏剧符号学并不陌生,但它的新异和谨严似乎一向给人某种实证刻板、诘屈聱牙的印象,而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精髓恰是气韵生动、蕴藉内敛的东方美学的现代呈现,这两者的联手与对望,勾连与互证,其间的沟壑和跨度自然可以想见。
关键词:北京人艺 戏剧 焦菊隐 演剧 艺术 新生 徐健 实验 
论VR技术的应用对演剧艺术的影响被引量:2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年第10期173-174,共2页魏钟徽 
近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在演剧艺术中得到广泛运用,对演剧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感官的欣赏达到极致;传统意义上的创作主体逐渐消失;技术的刺激催生出新的演剧"场"。未来的新型虚拟演剧活动会使人类产生更多伦理道德上的困惑,同时其也会具...
关键词:虚拟现实 幻觉 屏幕化审美  
讴声引尾与剧种流派——“花雅争竞”背景中的河南梆子演剧艺术被引量:2
《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3期62-68,共7页郭克俭 
"2011年度国家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豫剧演唱艺术>"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1FYS002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花部"与"雅部"戏曲声腔相互较量、争胜求存,史称"花雅之争"。在"花雅争竞"的艺术氛围催生下,河南梆子以"梆罗卷"的草台演剧艺术形式悄然滋生,至清朝末年,在曾经与之同台演唱的罗戏、卷戏等剧种走向衰落以致消亡的时...
关键词:花雅争竞 豫梆崛起 演唱艺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