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观

作品数:24被引量:1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云陆昕陈伟陈德磊江庆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江西社会科学》《内蒙古科技与经济》《中国典籍与文化》《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古代私人藏书家藏书观念的变迁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7期77-79,共3页张欣然 
文章对不同时代的主要藏书家的藏书学说、藏书章程和藏书实践等进行梳理,阐述了藏书观念的变迁,并结合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状况管窥藏书观念的形成及变化因由。
关键词:私人藏书家 藏书观念 变迁 
傅增湘的藏书观及藏书实践述略被引量:1
《晋图学刊》2019年第1期63-67,共5页景娴 雷晓庆 
傅增湘是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其在目录学和版本学方面成就斐然。在其实用、进步而开明的藏书观指导下,傅增湘进行了从古书的聚集、利用到流布的一系列藏书实践活动,并在这三方面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傅增湘 藏书 传播 
从《著砚楼读书记》看潘景郑的藏书观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77-80,共4页郑华栋 
潘景郑的藏书观可从藏书动机与对藏书的利用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前者主要表现为为读书而藏书、为治学而藏书、为护守祖业而藏书和为流芳百世而藏书四个方面;后者则表现为阅读、治学、刻印、出借、捐献、售卖和炫世七个方面。
关键词:著砚楼读书记 潘景郑 藏书观 
数度春秋苦蓄书,朱印累累诉几许?——古代藏书家藏书印浅说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6年第6期55-57,共3页李素云 
藏书印作为藏家私人化的图书收藏印记,它的钤定源自藏主不同的动机。藏书家的诸般藏书观念甚至藏主的生命痕迹均在藏书印中得见。藏书印在纸香墨润中的闪现,处理得当便是画龙点睛,妄盖胡钤则难免有毁书之虞。
关键词:藏书家 藏书印 钤印动机 藏书观 
美国人的书意识
《现代阅读》2015年第7期36-37,共2页海龙 
笔者幼年读书时光赶上了中国动乱年代,那时中国图书奇缺。别说一般人没有藏书,即使家有藏书者也被查抄或因此酿祸。这样,藏书自小竞成了我一生的情结。而现在,在国内时做研究要藏书,在美国教书写书也要藏书:我自然也留心起了美国...
关键词:美国人 意识 中国图书 藏书观 美国社会 老百姓 
官藏和私藏藏书观与藏书特色研究
《兰台世界(中旬)》2013年第5期137-138,共2页赵蓉 
古代时期,我国图书官藏和私藏都获得了极大发展。然而官藏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实现文化服务于政治发展的目标,私人藏书更多是为了个人阅读需求,甚至发展后期为了公共阅读需求。
关键词:官藏 私藏 藏书价值观 公益化 
士风、学风、藏书风转变造就的文学奇观——明代中后期文言小说汇编繁盛原因新探被引量:1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35-43,共9页刘天振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A751046)
明代中后期,文言小说汇编非常繁盛,蔚为奇观。在其背后,当时出版业发达、小说阅读群体扩大等外在的推力固不可否认,但深层的内驱力更为重要:明中叶以降,士风转向,由"得君行道"转向开拓社会文化空间,汇编小说是许多士人发挥政治主体性的...
关键词:明代中后期 文言小说汇编 士风转向 学风转变 藏书观念 
苏轼的藏书观
《快乐阅读(经典教学)》2011年第8期1-1,共1页青丝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肄发明了以活字排版的印刷法,图书也就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版本的古籍以及时人的著作,都大量印刷出版,许多文入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谬误,然后分类收藏,由此诞生了许多的藏书名家。
关键词:藏书观 苏轼 印刷出版 宋仁宗 发明 图书 古籍 书籍 
打破传统藏书观念 适应网络环境
《黑龙江史志》2007年第6期61-62,共2页万军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而图书馆藏书的发展,总是要受到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信息网络化浪潮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探讨分析这种影响,在网络环境中如何...
关键词:网络环境 藏书观念 图书馆藏书 传统 信息网络化 图书馆事业 资源基础 信息服务 
高阁风景——访藏书家韦力先生
《中国收藏》2006年第12期100-105,共6页卢葳 
一处现代化的社区,却有着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斋,里面的每一本书都足以令人拜倒。书斋的主人是一个充满新潮理念的人,却抱持着中国最传统的藏书观。他为藏书倾注了20年的心血,他赞赏“藏”的艺术,却又不仅仅是自娱自乐。
关键词:藏书家 先生 风景 现代化 藏书观 书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