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字

作品数:92被引量:11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刘少坤涂光禄剡自勉沈家煊牟玉华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社会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曲的衬字与定格
《开心(老年)》2018年第4期31-31,共1页讴阳 
句字不拘可以增损,一调数格,是曲的一个特点。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套·不伏老》“我却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响”字前的部分都是衬字。
关键词:老年人 家庭生活 感情生活 生活方式 
“纳草也根”试解
《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4期89-89,共1页毕宝魁 
明代散曲作家睢景臣[船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开篇处有一句话说:“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关于“纳草也根”四字,注者均未得确解。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曰:“纳草也根,供给马饲料。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高祖还乡 文学作品 试解 睢景臣 朱东润 衬字 明代 草根 主编 
衬字、衬词在东北民歌中的运用被引量:1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6期79-82,共4页李玫 
衬字、衬词是我国务民族、各地域民歌中常见的艺术处理手法之一。一般说来,衬字在山歌中多属补充音节的性质,而在小调中则具有较强的表达感情、塑造形象的意义,并对音乐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东北民歌中的衬字大多来源于感...
关键词:东北民歌 衬词 音乐结构 处理手法 民族风格 音乐美 曲式结构 音乐效果 女曲 情趣盎然 
“花儿”的衬词被引量:5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60-69,74,共11页郗慧民 
“花儿”的衬词是“花儿”演唱中的一大显著特色。中国民歌的演唱大都是有衬词的,但象“花儿”的衬词这么丰富和复杂却是我们在任何民歌演唱中很少遇到的。“花儿”衬词的丰富多彩令听歌者赞叹不止,它的复杂变化又让研究者难以把握。可...
关键词:衬词 花儿 水红花 衬字 河州 发展变化 下句 密切相关 考察研究 句子 
汉《公莫舞》歌词试断被引量:5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10-16,共7页白平 
汉代《公莫舞》“出自方俗”。汉、魏,至唐,“陈于殿庭”,“用之宴饗”。由于《公莫舞》在表演时,舞蹈者手持头巾,所以晋、宋以后称《巾舞》。其古歌词在沈约修《宋书》时被正式著录,兹全录如下:
关键词:公莫舞 古歌词 标注文字 衬字 头巾 宋书 歌词内容 主句 乐志 当行 
论散曲的“难”与“易”——从黄周星的“三难”、“三易”说谈起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61-64,共4页黄建华 
关于散曲,前人一致认可它是继词之后新出现的一种诗歌样式。许多人并且认为散曲比起词来愈变愈难,如魏良辅、李笠翁、吴梅等戏曲批评史上的大家都持此说。但这些前辈或失之于抓住一点而过份渲染,或失之于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很少有讲得...
关键词:三易 衬字 诗词 新出现 中原音韵 诗歌 王力 合调 明末清初 口语 
论章句——词学研究之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73-88,共16页詹安泰 汤擎民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故论词之格局之先,必讲求字、句与章法。词之用字,于音义外,更有添、减、偷、衬之法。于调中本字,不足于意,而添字以助之者,谓之“添字”;减调中本字别成新调,而仍不失本调声情者,谓之“减字”;调中本字,于声觉有未足...
关键词:句法 衬字 大学学报 周邦彦 欧阳修 大曲 吴文英 莺啼序 西湖 调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