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景臣

作品数:31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耿淑艳杨凯张淑梅李桂娥高黎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长江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学刊》《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科纵横》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人物介绍睢景臣
《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10期I0001-I0001,共1页
睢景臣(约1264年-约1330年),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江苏扬州(今扬州市)人,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元钟嗣成的《录鬼簿》将其列入“名公才人”,创作杂剧有《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屈原投江》等。另著有散曲集《睢景臣词》,其...
关键词:睢景臣 人物介绍 杂剧作家 元代散曲 《录鬼簿》 元散曲 扬州市 钟嗣成 
豪旷婉丽,真率自然——《元散曲选》(德译本)前言
《书城》2019年第5期67-70,共4页黄天骥 
在中国,学术界所说的元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元代的戏曲,亦即以曲的旋律、节奏,结合戏剧的唱词,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二是把曲作为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体裁。为了区别于'戏曲',人们把后者称为'散曲'。这一...
关键词:散曲选 乡下人 诗歌创作 下层人民 高祖还乡 马致远 睢景臣 知识分子 关汉卿 格律化 
《高祖还乡》中被忽略的乡民形象解读
《语文学刊》2016年第17期6-7,共2页何永波 
元人睢景臣的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之所以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自有它的"新奇"之处。表象当中"这个乡民"对刘邦归乡场面的戏谑、嘲笑以及对刘邦本人"根底"的揭露大快人心,实质上是读者与观众心理的情绪与"这个乡民"心理情绪...
关键词:睢景臣 刘邦 乡民形象 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的“戏里戏外”——鉴赏《高祖还乡》的对比艺术
《读写月报(高中版)》2012年第10期46-47,共2页梅其涛 
四海纷争,群雄逐鹿,时势造英雄,刘邦定天下。正所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震四方’”.高祖决定荣归故里。目的何在?他曾经的战友项羽说得好:“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者?”归乡之旅,本为荣耀之旅.遗憾的是.在...
关键词:《高祖还乡》 对比艺术 鉴赏 时势造英雄 睢景臣 项羽 
一个被剥开了神圣威严外衣的皇帝——读睢景臣的散曲《高祖还乡》
《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6期14-15,共2页冯秀君 
睢景臣的散曲《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现实性最强的作品,它并没有重复前人正统的颂圣老路,而是从高祖还乡这一古老的历史题材中别出心裁地开掘出了新意,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层层剥开他神圣威严的皇帝外衣,还他以无赖、流氓的本来面...
关键词:元人散曲 《高祖还乡》 新奇之作 
打破天命攸归的神话——谈睢景臣《高祖还乡》大胆神奇的创意
《时代文学》2009年第4期154-154,共1页张淑梅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敢于打破"天命攸归"的神话,别出心裁,以乡民们的眼和口为视点,毫不留情地揭下了蒙在封建统治者脸上的神秘面纱。创意大胆神奇,令人惊叹不已。
关键词:元曲 高祖还乡 创意 神奇 
《高祖还乡》的独特叙述视角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09年第5期41-43,共3页李桂娥 
元代睢景臣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古今称颂的佳作,构思奇特、讽刺辛辣、笔调诙谐。而其古今称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选取了一个颇具匠心的独特叙述视角——曾与刘邦有过瓜葛、深知刘邦底细、自身又无知的"乡巴佬"视角。
关键词:睢景臣 《高祖还乡》 叙述视角 无知乡民 
喧嚣的世界——以狂欢化理论解析睢景臣之《高祖还乡》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78-81,90,共5页高黎 杨凯 
本文以俄国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元代散曲名家睢景臣的作品《高祖还乡》,认为作者以戏谑的手法将庄严盛大的皇帝出巡仪式演化为一出混乱、粗鄙的民间闹剧,以狂欢化手法———降格、狂欢化人物———乡野村夫、狂欢化的笑构筑了...
关键词:狂欢化 狂欢化手法——降格 狂欢化人物——骗子、小丑 狂欢化的笑 
《高祖还乡》的构思技巧与审美风貌
《新课程(下)》2006年第1期34-34,共1页张国祥 
元代作家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历来就被推崇为散曲中的名篇。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散套,惟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见,它在当时就已经引起轰动。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笔...
关键词:高祖还乡 艺术构思 审美 睢景臣 艺术魅力 农民 作家 录鬼簿 钟嗣成 元代文学 
《高祖还乡》新解:"当代性"与还原的艺术
《阅读与写作》2004年第8期12-13,共2页翟大炳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是散曲中的不朽之作。它的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显然是它的“当代性”。虽然它是700多年前的作品,写的是古人,今天读来。
关键词:《高祖还乡》 睢景臣 散曲 “当代性” 后现代主义 中学 语文 阅读指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