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问题

作品数:89被引量:8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张同胜从恩霖周领顺骆风杨冠群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乐器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六)——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的称谓问题
《乐器》2016年第11期18-20,共3页王秉义 
《尔雅》音训实为纲千丝万缕目自张"古管"神奇何处觅翻山越岭走边疆 《尔雅》训"管",其异名早已淡去;而音训之精髓,却远播西域。笔者发现,在《尔雅》这部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训诂学专著里,竟然蕴藏着有关管文化惊人的语言学密码...
关键词:《尔雅》 走边疆 音训 纽带关系 战国末期 文化断层 汉译名 横吹 汉儒 苇笛 
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五)——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的称谓问题
《乐器》2016年第10期14-16,共3页王秉义 
(接上期)从龠字之甲文、金文字形观察,其竖笔有二、三、四划不等,实合乎古人象形字的造字法。甲骨学先驱罗振玉先生在其《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明确指出:"古象形字因形示意,不拘笔画,许洨长之说象形也。日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其说至...
关键词:古乐器 称谓 骨质 出土 象形 罗振玉 笔画 
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四)——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的称谓问题
《乐器》2016年第9期14-17,共4页王秉义 
(接上期)按理说,郑玄生活的东汉时期,先秦篴制早己不存,就连在他之前问世的许慎《说文解字》都未收"篷"字,而仅仅收入了后起的"笛"字;郑氏却特选"篴"与"管"作喻,不知何故。为了验证这位先儒提出的"管如篴"说是否合理?有必...
关键词:三号汉墓 横吹 先儒 长沙马王堆 开一 朱载堉 音乐史料 乐律学家 门者 侧管 
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三)——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的称谓问题
《乐器》2016年第8期16-18,共3页王秉义 
(接上期)先秦古管地位显赫结构原始导致失落(一)管的名义管(同"琯""筦"),自古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别。统而言之,大凡一段体圆细长、中空通透的桶状物皆谓之管;分而言之,管有乐用管与生活用管的不同功能。制作材料亦十分丰富。在...
关键词:一段体 制作材料 发展阶段 横吹 朱载堉 郑玄注 礼乐志 大予 乐律学家 大司乐 
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二)——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的称谓问题
《乐器》2016年第7期17-19,共3页王秉义 
彝族学者朱琚元先生以古彝文与贾湖刻骨相比较;以彝族古代祭祀--毕摩的神箭筒与贾湖权形骨器相比较;以毕摩神杖与贾湖柄形石饰相比较;以彝族占卜习俗所用猪、羊胛骨与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批兽胛骨残件相比较以及其他一些器物相比较,其...
关键词:出土 古乐器 称谓 骨质 贾湖遗址 彝族 习俗 
远古乐器“管”哪里去了?(一)——兼议贾湖出土骨质斜吹乐管的称谓问题被引量:1
《乐器》2016年第6期17-19,共3页王秉义 
前言引发本篇考论的动因还须从上世纪谈起。1986~1987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件轰动中外音乐界及考古学界的大事。在地处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出土了二十五支骨质乐管,[1]该器制作精美,古朴、自然,一律呈土黄色。经碳十四测定及树轮校...
关键词:裴李岗文化 吹管乐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 河南省舞阳县 树轮校正 器制 中国艺术研究院 音孔 考古学界 肢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