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汶

作品数:17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昌吉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主题:叶尔克西文学创作女性意识媒介《叶问》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军事更多>>
发文期刊:《电影评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略论叶尔克西文学创作的文体跨界相通现象及艺术效应被引量:1
《昌吉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17-21,共5页胡冬汶 
在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散文与小说跨界相通的情况,这一策略与方式的选择,一者与作家细腻敏感、多思的个人性情有关,二者与她想将散文小说混着写的创作观念相关,三者也与民族生活、文化长期的熏染有关。散文、小说两种文...
关键词:叶尔克西 文体 跨界相通 
人之生命存在的探究——读穆旦《神魔之争》
《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35-38,共4页胡冬汶 
本文对穆旦的长诗《神魔之争》的思想情感内涵进行解读和分析,认为这首诗思考并叙述了个体自我的存在是在永恒生命流程里的瞬间或段落,生命本身永不死灭,而个体生命自我内部神与魔,也即善与恶的冲突斗争将永无止息,存在的盲目虚无与价...
关键词:穆旦 生命存在 善与恶 神与魔 
关于人之审美的一些思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86-87,100,共3页胡冬汶 
该文回避"美是什么"这一理论难题,重点思考美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之间的统一关系,并阐述对审美主体的差异以及美育的重要性,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价值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审美活动 美育 美学 
关于文学娱乐功能的几点思考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年第12期91-92,104,共3页胡冬汶 
本文在中西方对于文学功能认识的基础上,历史地考察中国社会现实,认为在中国文艺理论思想发展过程中,对文学娱乐功能的认识在文学功能系统中地位经历了由被忽视排斥到正视重视的转变,经历着由边缘向中心的位移。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在于...
关键词:文学 娱乐功能 忽视排斥 关注重视 
关于中国通俗文学思潮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61-64,共4页胡冬汶 
通俗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深入认知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通俗文学的界定、通俗文学的合法性以及通俗文学的生命诸问题进行思考,认为雅俗文学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应该充分认识通俗文学的合理性意义...
关键词:通俗文学 合法性地位 文学生命 
新疆区域文学研究的问题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9-80,共2页胡冬汶 
主要谈论“多民族相处的现实问题”、“新疆区域化面临的问题”、“女性文学研究”。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对少数民族创作的读解存有隔膜,并未深入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一深层结构,只停留在文化现象描摹的浅层次表达或读解,而整...
关键词:女性文学研究 新疆 文化心理结构 当代文学研究 多民族 少数民族 深层结构 文化现象 
《叶问》的儒侠形象分析被引量:7
《电影评介》2010年第14期31-33,共3页胡冬汶 马海燕 
《叶问》重塑了传统武侠电影中"侠"者的形象,并通过还原真实生活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儒侠"形象,以神武不杀的仁者思想突显了中国儒家文化中"仁者"精神对叶问形象的影响与构建,使得影片不仅赢得了观众对中国武术的尊重,也成就了叶问...
关键词:儒侠 仁者 神武不杀 侠之大者 
选择迷失与失去定位及真实——关于传媒时代审美体验问题的几点思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92-93,共2页胡冬汶 张鸿阁 代琴 
昌吉学院院级课题:2006YJQD003
本文主要就当代社会媒介的膨胀性发展对审美经验的负面影响,主要从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验本身入手,分析审美主体处于困惑与选择的艰难中的选择迷失:审美经验本身的变化无常,处于非定位性和摆动状态;以及审美经验的深刻性与真实性的丧失。
关键词:媒介 审美经验 选择 非定位性 
论《红岩》的反现代气质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年第11期105-107,共3页代琴 胡冬汶 
在考察现代性特征与内容的基础上,从写作方式、理性批判意识、人物形象塑造、身体欲望书写四个方面对《红者》进行分析,认为在这多个方面小说都存在反现代的气质,这成为《红岩》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红岩》 现代性 反现代气质 
媒介发展与审美主体存在及其超越性问题思考
《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30-32,共3页胡冬汶 
昌吉学院院级课题(2006YJQD003)
本文思考审美主体在媒介膨胀发展、上升的迷雾中,成为丧失目标和方向的游荡者,身心日益麻木与疲乏,在媒介制造的"仿像世界"里远离真实滋生虚空感,并于消费社会背景下在媒介的引诱和控制中堕入庸常。在这样的存在态势中,审美主体超越性...
关键词:媒介 审美主体 存在 超越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