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彬

作品数:22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潍坊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小说施蛰存小说自传身份传记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现代传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安康学院学报》《电影文学》更多>>
所获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萧红》和《黄金时代》两部传记电影叙事的不可靠性
《荆楚学刊》2024年第6期7-13,共7页韩彬 
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互联网视域下萧红传记的生产、传播和阅读市场研究”(项目编号24BWS029)。
传记电影作为传记的影像化形式,比文本传记具有更多的受众,是一种更快的传播方式。传记电影作为传记的一种特殊形式,仍然应该将真实性作为其最高的叙事伦理。以萧红为传主的两部传记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在叙事中没有完全将真实...
关键词:萧红 传记 叙述者 不可靠叙述 
论传记体话剧《萧红》与《生死场》《呼兰河传》的互文性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年第9期60-62,共3页韩彬 
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互联网视域下萧红传记的生产、传播和阅读市场研究”(项目编号:24BWS029)。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女性作家,因创作的独特性,其备受传记家的关注,其传记形式呈现出多向度多元化的特点。《萧红》是萧红传记以话剧形式传播的首创。《萧红》通过“双时空”“戏中戏”的方式使话剧与萧红的文学作品《生死场》《...
关键词:话剧 《萧红》 《生死场》 《呼兰河传》 互文性 
论自传的互文性——以《半生多事》与《走向混沌》《凡生琐记》的两个细节为例
《潍坊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1-4,共4页韩彬 
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互联网视域下萧红传记的生产、传播和阅读市场研究”(24BWS029)。
自传是一种意义化的回顾性叙事文本,在自传中没有绝对的真实,传者对事实的取舍以及用何种方式进行书写都与传者的自我形象建构密切相关。借助对《半生多事》与《走向混沌》《凡生琐记》三部自传的互文性阅读,比较王蒙与从维熙、王蒙与...
关键词:自传 互文性 自我形象 
“慕课”视野中的大学语文学习思维模式重构
《潍坊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103-107,共5页韩彬 
近年来,“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模式逐渐得到教育界的认可.慕课的应用对大学语文的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带来了学生学习和思维模式的全方位的变革.它使学习资源由封闭转向开放,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实现分层制学习.另外“...
关键词:慕课 大学语文 学习模式 思维模式 
论《黄金时代》的影像化传记叙事策略被引量:2
《电影文学》2019年第12期67-69,共3页韩彬 
萧红是中国现代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吸引许多传记作家为其立传,从最早的骆宾基《萧红小传》至今,萧红传记已达百部。2014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是萧红传记的影像化呈现。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影片,在这...
关键词:《黄金时代》 对话性 超时空 
真实的界限——论现代中国作家的自传观
《现代传记研究》2018年第1期120-130,共11页韩彬 
自传是一种求真的文体。自传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真实,但是它仍然要追求一种相对的真实性。而自传能否达到相对的真实性则取决于作者是否愿意讲出真相,这就牵涉到作者不同的自传观。本文以王蒙、夏衍和周作人的自传为例探讨了作家三种...
关键词:自传观 真实性 避讳 
山东社科论坛“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潍坊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1-3,共3页韩彬 
山东社科论坛"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是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潍坊学院承办,是潍坊学院举办的第二次以莫言研究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莫言...
关键词:莫言 当代文学 经典化 
《烈日灼心》与人性不能承受之重
《电影文学》2017年第4期77-79,共3页韩彬 
人的生命和灵魂是人生存的两极,有时生命是对灵魂的折磨,有时死亡反而成为解脱。《烈日灼心》中的辛小丰、杨自道和陈比觉七年的逃亡使他们的灵魂充满了恐惧和焦虑,他们试图通过自我的救赎达到心灵的安宁,在救赎的过程中他们尽显了人性...
关键词:人性 生命 灵魂 
《亲爱的》:悲悯与救赎
《电影文学》2016年第1期113-115,共3页韩彬 
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华语电影。它根据一部真实的纪录片《寻找失去的孩子之彭高峰寻子篇》改编而成。但在这部影片中打拐寻子仅仅是故事的外壳,陈可辛凭借外在打拐寻子的故事展示了亲情、伦理、人性、社会批判的诸...
关键词:《亲爱的》 悲悯 救赎 
论《美丽心灵》中三个交互式场景
《电影文学》2015年第18期40-42,共3页韩彬 
《美丽心灵》是一部以数学家纳什为原型的传记影片,影片记录了纳什由天才到疯狂,又最终从疯狂走向成功的艰辛历程。影片在开始和结束分别围绕上课、钢笔、下棋出现了三组交互式场景,这三组场景相互对照,构成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纳什...
关键词:《美丽心灵》 纳什 交互 场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