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德

作品数:30被引量:2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西南联大高等教育史抗战时期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群言》《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抗战文化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诺贝尔奖与西南联大
《群言》2024年第11期54-56,共3页杨立德 
每到诺贝尔奖颁发前后,就有人扳着指头算中国有几个人获过此奖、有几个人可能会获奖。一些人把获诺贝尔奖作为判断大学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不免失之偏颇。诺贝尔奖设立于1895年,设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
关键词: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化学奖 中央银行 物理学奖 学术成就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师生“抗战必胜”信念的文化基础
《群言》2023年第9期37-40,共4页杨立德 
大凡了解西南联大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西南联大的校歌。此歌词写于1938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歌词中有“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和“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等句,表明了西南联大师生“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作为一所...
关键词:一所 抗战建国 西南联大 师生 抗日战争 歌词 信念 
应重视对纯粹科学的研究
《群言》2021年第7期42-44,共3页杨立德 
"科学"一词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呢?蒋梦麟先生曾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他说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如来佛是骑着白象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我们吃过炮弹的苦头,因而也就对炮弹发生兴趣。一旦我们学会制造炮弹,报仇雪耻的机会...
关键词:蒋梦麟 报仇雪耻 耶稣基督 西方哲学 兴趣 纯粹科学 发明 炮弹 
抗战时期曾昭抡的选择与担当
《群言》2021年第3期42-45,共4页杨立德 李宏国 
无论国家、民族、政党、大学还是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都必须要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努力坚持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从这点看,西南联大的办学是成功的,而作为西南联大的教授,曾昭抡先生功莫大矣。他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大量超乎常...
关键词:曾昭抡 抗战期间 文化自觉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 民族 办学 有所作为 
抗战时期梅贻琦抗战教育思想略论——兼议《大学一解》的台前幕后
《抗战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108-122,共15页杨立德 
1941年,梅贻琦在西南联大发表《大学一解》演讲,被认为是西南联大办学的宣言书,《大学一解》传达了梅贻琦的抗战教育思想。解读《大学一解》的台前幕后,能体会到梅贻琦执掌西南联大是多么的不容易。
关键词:《大学一解》 梅贻琦 西南联大 
尽瘁学术 竭诚以赴——梅贻琦与他成就的中国教育史奇迹
《群言》2019年第12期35-38,共4页杨立德 
梅贻琦先生一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三个奇迹:第一,自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仅七年时间,清华大学就成为可与世界著名大学比肩的名校。第二,在抗日战争中,他主持西南联大八年之久,让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传奇丰碑。第三,...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 梅贻琦 清华大学校长 世界著名大学 一所 梅先生 西南联大 中国高等教育史 
西南联大教授与“敦煌学”
《群言》2019年第1期33-36,共4页杨立德 
敦煌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一,它是中国早期的西部大门、边关重镇,抵御着外族的入侵;其二,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集散地,是与海外经济往来的枢纽;其三,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交汇点。但它的辉煌,更因其是中国佛教的圣...
关键词:敦煌学 陈寅恪 西南联大 伯希和 
西南联合大学为何能够联合到底
《抗战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50-60,共11页杨立德 
抗日战争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令先在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因战火所迫,再度迁移云南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当时,全国有数所联合大学,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善始善终,唯有西南联大能联合到底。这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
关键词:西南联大 联合 梅贻琦 
炮火中的坚守——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西南联大
《群言》2015年第9期9-12,共4页杨立德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环境下做出的成绩远不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所说的“可纪念者盖有四焉”,因为立纪念碑之时,仅是1946年,但其影响却延续至今。也正因为它的成绩,或者说是中外教育史上的奇...
关键词:西南联大 反法西斯战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战争环境 国际意义 教育振兴 经济时代 重新认识 
陈寅恪抗战期间与云南的缘分
《抗战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107-117,共11页杨立德 
陈寅恪是知名的国学大师,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长沙临时大学任教,后因战火所迫,辗转来到云南,先在蒙自的西南联大分校任教,后在昆明西南联大校本部担任教授,直到1941年离开。他在晚年所著的《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部巨著,都与云南...
关键词:陈寅恪 抗战时期 云南 缘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