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鹏

作品数:41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编辑部更多>>
发文主题:年轻人城市青春新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贫困生教育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群文天地(下半月)》《中国青年》《高教发展与评估》《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上海:聚天下英才,筑卓越之城——《中国青年》杂志“强国时代青年”城市专题系列调研(之二):上海向何处行?
《中国青年》2018年第22期8-13,共6页张杰 郝志舟 刘善伟 董铁莹 徐吉鹏 韩冬伊 彭姝疑 陈立俊 王晶 沈思聪 
最近的编辑部选题会上,同事讲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她的很多同学,大学毕业后部投奔了上海,而同学的同学、以及同学的朋友,一干人等,在华尔街、硅谷一路拼杀,国外兜兜转转一圈,最后回国创业时,几乎无一例外部选择了在上海安营扎寨。
关键词:《中国青年》 上海 英才 调研 专题 城市 杂志 大学毕业 
28岁浦东:一张面向世界的王牌
《中国青年》2018年第22期42-44,共3页徐吉鹏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光辉历史上,1990年4月18日是一个必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与支持下,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在上海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定。浦东,这个昔日的阡陌之地,自...
关键词:面向世界 浦东 改革开放 中国政府 国务院总理 中央领导 同志 平等 
陆家嘴:国际金融城的青春张力
《中国青年》2018年第22期45-46,共2页徐吉鹏 
从上海外滩出延安东路隧道至黄浦江东岸,便进入了一片摩天大楼森林。过东方明珠塔,在平坦宽阔的世纪大道两侧,上海国金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巍然屹立,平安金融大厦、中银大厦、上海银行大厦、中国保险大厦直...
关键词:国际金融 陆家嘴 张力 青春 上海外滩 上海银行 摩天大楼 金茂大厦 
“上海服务”:把细致做到极致——访上海浦东机场现场问讯“翔音组”白雪
《中国青年》2018年第22期65-66,共2页徐吉鹏 
“刚进门发现宾馆前台摆的花真好看,等回去以后,我也想把旅客服务中心收拾布置下。”在宾馆大厅与白雪碰面没多久,这个姑娘的细心、敬业与热情爽朗的笑脸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她交谈,你非但感受不到上海女孩的傲娇之气,反倒...
关键词:上海浦东机场 服务中心 白雪 音组 现场 宾馆 旅客 
现代化,首先是精神现代化——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
《中国青年》2018年第20期30-33,共4页徐吉鹏 
塑造现代国民、完成社会的现代转型、建设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那么究竟何谓“现代化”?精神现代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扮演伺种角色?“现代人”都具有怎样的精神气质?自晚清以来,中国的精神现代化历...
关键词:现代化历程 精神气质 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 教授 现代化事业 现代转型 近代以来 
我们真的了解00后吗?——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研究员
《中国青年》2018年第17期34-35,共2页徐吉鹏 
00后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和享受者,更应该成为贡献者和奋斗者。00后在成长环境与生活经历方面都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它们是如何塑造这一新生代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与行为模式以及精神气质的?作为注定要与实现强国梦同频共振...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 研究员 研究所 青少年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问题 新生代群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轻型高机动步兵一营改革转型纪实
《中国青年》2018年第17期44-47,共4页徐吉鹏 
雨后,一架无人机悄然升空。一场空地火力联合演练在某训练场拉开帷幕。随着无人机爬升、盘旋、突防,“蓝军”前沿及纵深目标尽收“眼底”。密林深处,抵近潜伏的侦察分队运用多种侦察手段,把隐匿在伪装下的目标一一挖出。
关键词:高机动 集团军 纪实 转型 改革 步兵 轻型 合成 
战地记者焦翔:在国际新闻场发出中国声音
《中国青年》2018年第15期18-19,共2页徐吉鹏 
记者能记录时代,也能影响时代变迁。坚守战地的意义,不仅是将苦难的故事告诉世人,更是要传递中国的观察视角,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正义声音。
关键词:战地记者 中国 国际新闻 声音 时代变迁 观察视角 世界传播 
以青春之血,守卫青春之中国——寻访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的光荣传承与强军密码
《中国青年》2018年第15期38-41,共4页徐吉鹏 胡善雨(摄影) 韩理(摄影) 
“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传承下来了,发展就永恒。”
关键词:传承 集团军 青春 密码 中国 
为什么“养”偶像?——访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杨玲
《中国青年》2018年第16期34-37,共4页徐吉鹏 
娱乐偶像何以在今日大行其道?偶像崇拜究竟满足了青少年怎样的需求?为何95后与00后粉丝在“养”偶像?从超女时代至今的十年问,国内粉丝的心态有怎样细微的嬗变?如何沟通“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中国青年》记者就相关问题采...
关键词:偶像崇拜 厦门大学 中文系 杨玲 博士 《中国青年》 大众文化消费 榜样教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