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婷

作品数:6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解说词纪录片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法不自觉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南方电视学刊》《现代视听》《中国电视》《大众文艺(学术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纪录片理念与解说方式被引量:3
《中国电视》2011年第3期84-89,共6页倪祥保 朱文婷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纪录片内涵发展与创作手法、作品形态互动相关研究”〈10BC031〉的阶段性成果
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纪录片中的有关理念,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可见于其解说词的使用特点及修辞方式。它们两者之间的相关,不仅具有互动性,而且还积极地推动着纪录片创作手法及形态的细微变化发展。
关键词:纪录片 解说词 不自觉 修辞方式 使用特点 创作手法 
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广告中的运用
《现代视听》2010年第4期66-69,共4页朱文婷 
后现代表现手法在广告中的大量运用,最直接地体现在对符号的青睐,以及对拼贴、去中心化、多元化等带有后现代色彩表现方式的运用上。广告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引导受众认知产品、树立产品形象、建立消费理念上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对...
关键词:广告 后现代主义 能指中心化 
解说词,商业化纪录片里的“权威”统治者
《南方电视学刊》2010年第2期70-72,共3页朱文婷 
解说词通常由画外音和字幕组成,它在“格里尔逊”模式里有过显赫的地位,格里尔逊曾经把通过以解说词形式出现在纪录片中的声音称作“上帝之声”,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失宠。
关键词:解说词 纪录片 统治者 商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权威 格里尔逊 画外音 
电视纪录片视觉盛宴下的视觉专制
《青年记者》2010年第1期83-83,共1页朱文婷 
当以视觉为中心的消费成了一种时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专题片也开始在制作上精心准备,以期通过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来打动观众。新奇眩目的视觉奇观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以文字为中心的印刷文化正逐渐被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所取代。
关键词:视觉效果 电视纪录片 专制 出其不意 视觉奇观 视觉文化 印刷文化 专题片 
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不同处理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87-90,共4页朱文婷 
在儿童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父亲之名"具有象征界的功能,影响着主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对社会力量的认同。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处理不同,在表现思想内涵上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这对于思考今后我国同题材影片的制作有着深刻...
关键词: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 “父亲之名” 处理方式 
主旋律电影“缝合”术:《建国大业》之叙事弥补被引量:1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第21期132-133,共2页朱文婷 
《建国大业》在未上映之时,即已受到万人瞩目,除了它的明星阵容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头顶上的主旋律色彩也让众人期待它的新生和超越。《建国大业》隆重上映以后,真实地反映历史成为它受到褒奖的最大筹码。"缝合"手段的运用让它迎合了商业...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商业化 “缝合系统”理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