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锡禄

作品数:18被引量:401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更多>>
发文主题:煤层气煤层甲烷天然气数值模拟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国煤炭》《煤田地质与勘探》《煤炭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煤炭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煤的吸附性能及等量吸附热的变化规律被引量:64
《天然气工业》2003年第4期130-131,共2页崔永君 张庆玲 杨锡禄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2 0 0 1BA6 0 5A);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2 0 0 2CD2 1170 3)的资助。
关键词: 吸附性能 等量吸附热 变化规律 吸附特征 
煤对超临界甲烷的吸附特征被引量:11
《天然气工业》2003年第3期131-133,共3页崔永君 杨锡禄 张庆铃 
"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课题编号 2 0 0 1BA6 0 5A - 0 7- 0 1
关键词: 超临界甲烷 吸附特征 超临界气体 煤层气 储存 
多组分等温吸附测试中的体积校正方法探讨被引量:10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第5期25-27,共3页崔永君 杨锡禄 
借助于单组分等温吸附特性测试中体积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提出多组分等温吸附测试的体积校正公式 ,同时对多组分吸附相的密度进行讨论并提出计算方法。通过例子表明 。
关键词: 多组分气体 体积校正 等温吸附 甲烷 二氧化碳 氮气 
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发策略被引量:153
《煤炭学报》2001年第3期230-235,共6页张群 冯三利 杨锡禄 
煤炭科学基金项目 !(95 2 0 812 )
回顾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试验工作进程 ;根据 2 0 0多煤层次的注入 /压降试井数据以及多年来的煤田地质勘探资料 ,简要总结了我国煤层气储层基本特点 ;对今后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策略和思路提出了建议 ,认为我国煤层气开发 ,应...
关键词:煤层气 勘探试验 储层特点 开发策略 中国 开发方式 
煤层气井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306-309,共4页骆祖江 杨锡禄 赵俊峰 王晓梅 
煤炭科学基金!(95地20814)
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定律,Fick第一定律和达西渗流理论建立起了描述煤层气从煤基质解吸经扩散进入裂隙,由裂隙运移至生产井筒产出的全过程数学模型,讨论了模型的全隐式联立求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的开采潜能预测,...
关键词:煤层气井 数值模拟 全隐式求解 天然气 开采 
煤中残余气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第5期26-29,共4页张群 杨锡禄 
煤中残余气是煤层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含量直接影响到煤层气含量和煤的含气饱和度。本文对不同地区、各种煤级的近100 个煤心煤样的残余气含量测试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找出了煤中残余气含量的分布变化规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 残余气含量 煤级 灰分 煤层气 
平衡水分条件下煤对甲烷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98
《煤炭学报》1999年第6期566-570,共5页张群 杨锡禄 
通过对近几年来采自不同地区, 各种煤级140 个煤样的平衡水分、等温吸附特性、煤岩组成和煤质的综合研究, 揭示了煤在平衡水分条件下等温吸附特性的变化规律, 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煤的等温吸附特性主要受煤级影响, ...
关键词: 等温吸附特性 平衡水分 煤级 矿物和显微组分 
阜新盆地王营水动力圈闭裂隙型气藏的形成机制被引量:5
《天然气工业》1999年第5期17-21,共5页李明潮 王绳祖 雷崇利 李玉林 杨锡禄 
王营煤矿位于辽宁省西部阜新盆地,该煤矿巷道的辉绿岩墙旁侧裂隙带发生天然气涌出已十余年,目前仍在继续。为了查明气源和资源前景,运用构造分析、气组分同位素特征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论是:①盆地中基底断裂通过矿区,控制了王营...
关键词:阜新盆地 水动力圈闭 煤成气 气藏形成 圈闭型 
均质多岩层褶皱的大变形数值模拟被引量:1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第1期4-6,共3页李玉林 杨锡禄 陈至达 杨成永 
煤炭科学基金
利用杆件大变形力学理论,对均质多岩层在力作用下褶皱的形成过程及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岩层受力两端边界条件对称时,产生的褶皱是对称的;当边界条件不对称时,产生的褶皱是不对称的,揭示了对称与不对称褶皱产生的力学成...
关键词:褶皱 变形 数值模拟 多岩层 
地质构造有限变形几何分析及其应用被引量:13
《煤炭学报》1998年第2期119-123,共5页孟召平 王冲 彭苏萍 贺日兴 杨锡禄 李玉林 
地质构造是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在变形过程中,应变和转动同时存在,如何正确地把转动和应变分离是构造分析预测的关键.应用有限变形力学理论,实现了地质构造变形的应变-转动分离,并以平均整旋角的梯度作为基本特征量...
关键词:地质构造 有限变形 应变-转动 几何分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