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芹

作品数:14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戏剧戏剧创作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法探索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贵州社会科学》《文教资料》《戏剧艺术》《文化艺术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演说”与民族国家叙事——以20世纪30年代戏剧为中心
《戏剧艺术》2023年第3期86-92,93-98,共13页王雪芹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研究”(20ZD21)阶段性成果。
“演说”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和早期戏剧相比,20世纪30年代戏剧中的“演说”不再直接和生硬,而是呈现了边界较模糊的复杂形态,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并显示出身体缺席和自我授权的内在逻辑。但“演说”始终不是戏剧话语...
关键词:演说 民族国家叙事 20世纪30年代戏剧 戏剧现代化 
物性批判视域下的中国现代世态喜剧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129-139,共11页王雪芹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研究”(项目编号:20ZD21)的阶段性成果。
受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影响,中国现代世态喜剧较早直面了人的物性自身,创作集中否定现代文明的物欲虚妄和功利取向,表明主体自由的诉求。本文从物性批判考察中国现代世态喜剧创作,把握其批判逻辑、物性面孔及其自我修正,辨析其戏剧现代化...
关键词:世态喜剧 物性批判 理智修正 启蒙风景 
摩登新脸谱:193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反讽话语
《南大戏剧论丛》2019年第2期155-167,共13页王雪芹 
201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民众教育馆戏剧创作与演出机制研究(1928—1937)》(2017SJB0439);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国民党官办剧团研究——以中万、中电、中青为例》(15YJC760024)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在机智风俗喜剧之外,还探索了一种反讽话语的喜剧样态,创作直面现代中国都市化、殖民化的社会转型,反思了理智自身的假面,以参差、颠倒的雅俗关系显示出摩登新脸谱,它表明大小文化传统的置换错位,揭示大众群体...
关键词:摩登新脸谱 20世纪30年代 反讽 
1931:文化教育机制的整一化与民众教育戏剧
《南大戏剧论丛》2018年第2期105-115,共11页王雪芹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创作主潮”(12JJD750006);2017江苏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江苏民众教育馆戏剧创作与演出机制研究(1928—1937)”(2017SJB0439);国家教育部2015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国民党官办剧团研究——以中万、中电、中青为例”(15YJC760024)阶段性成果
伴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1931年始,南京国民政府进一步正面开展整一性的文化建设,实施同质化的文化教育机制,戏剧也与教育耦合,以民众教育戏剧的形式侧身其中。但文化教育机制的整一化决定了戏剧所处的实用理性的社会生态,实际上,民...
关键词:1931 文化教育机制 整一 民众教育戏剧 
从“非理性”戏剧叙事到民族新旧嬗变——《原野》的意义和裂隙被引量:1
《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3期75-81,共7页王雪芹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创作主潮"(项目编号:12JJD750006)成果;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抗战官办剧团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024)成果
《原野》是曹禺所有创作中非常特别的一部代表作,无论是在题材形式、公演历史还是当代改编上都显示出其丰富性,其历史意义值得再读。研究者常常忽视曹禺在"非理性"表达上的戏剧叙事策略,实际上,《原野》通过"非理性"叙事凸显出民族历史...
关键词:《原野》 非理性 戏剧叙事 新旧嬗变 
演剧视野下1930年代革命戏剧创作
《南大戏剧论丛》2017年第1期142-153,共12页王雪芹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创作主潮”(项目编号12JJD75000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抗战官办剧团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024)阶段性成果
1930年代,左翼、苏区等革命戏剧分别围绕城市和乡村展开了戏剧大众化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其演剧实践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演剧视野中观照这时期的革命戏剧创作,考察经过剧场中介后的革命戏剧创作策略,有助于廓清戏剧在革命漩涡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演剧 1930年代 革命 戏剧创作 
从绝对到疏离:1930年代夏衍戏剧的“国民”书写
《四川戏剧》2017年第5期28-32,共5页王雪芹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创作主潮"(项目编号:12JJD750006);教育部2015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抗战官办剧团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024)的阶段性成果
1930年代夏衍戏剧呈现出"国民"书写的发展轨迹,表明夏衍在民族国家认同上的重要变化,通过"国民"书写的不断修正,夏衍从绝对的政治理念国民书写走向自我疏离的时空体国民书写,从前期"摹写"历史的主观现实转向现实主义"虚构"的主体真实,...
关键词:1930年代 夏衍戏剧 “国民”书写 
1935-1937:文化生态转型与现代戏剧的成熟
《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85-92,共8页王雪芹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创作主潮"(12JJD750006);教育部2015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抗战官办剧团研究"(15YJC760024)
1930年代被戏剧史书写为现代戏剧的"成熟期",但这一时间轴的划分仍然十分笼统,现代戏剧究竟是在何种时机下才实现成熟?实际上,1935-1937年是一个关键期。这时期的文化生态转型决定了成熟的契机,一方面文化自救建设的裂隙间接带来相对宽...
关键词:1935-1937 文化生态 转型 现代戏剧 
1930年代戏剧创作:“大写”国民的三副面孔被引量:2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6年第2期53-64,共12页王雪芹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话剧创作主潮”(12JJD750006);国家教育部2015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抗战官办剧团研究”(15YJC760024)阶段性成果
1930年代,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建设进程,复兴与救亡的特殊历史境遇使戏剧致力于重现一个'大写'的国民,并呈现出三副面孔,但这三副面孔常常错综地咬啮在一起,无论是左翼还是'民族主义戏剧',抑或民众教育戏剧都显示出'大写'的国民寻求合法化...
关键词:1930年代 “大写” 国民 三副面孔 
《电视舞台艺术》模块化教学法探索——兼论应用型高校广电编导专业培养策略被引量:2
《文教资料》2016年第4期79-80,124,共3页王雪芹 
广播电视编导是高校广播电视学具有跨学科色彩的艺术教育专业。本文从一线教学经验入手,以《电视舞台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为研究样本,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特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电视舞台艺术》 模块化教学法 培养策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