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燕

作品数:20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戏剧社会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话剧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南大戏剧论丛》《江西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民族性格与民族团结意识的书写与历史反思——蒙古族剧作家超克图纳仁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申燕 
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课程群建设引入戏剧影视文学课程的研究和实践”(2021ZD23)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书写内蒙古地区风土人情、社会建设的戏剧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家当属蒙古族剧作家超克图纳仁。相较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题材话剧创作汉族剧作家的“他者”视角,超克图纳仁以本民族的视角用戏剧的形...
关键词:超克图纳仁 话剧创作 创作论 民族情怀 少数民族题材 理性反思 民族性格 民族意识 
戏剧评论《边地经验:1960年代“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考论》
《现代艺术》2023年第10期206-207,共2页申燕 
获奖/呈现情况2022年6月,该作品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6期。1965年在成都举办的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在20世纪60年代集中出现的戏剧观摩演出中,上演时间最晚,是在充分观摩学习了早于西南区举办戏剧观摩演...
关键词:观摩演出 戏剧评论 戏剧艺术 西南区 地方戏 观摩学习 表演形态 西南地区 
边地经验:1960年代“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考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181-187,共7页申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戏剧会演的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1966)”(20BZW173)阶段性成果。
20世纪60年代大量出现的各级各类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是中国当代戏剧史及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历史现象。它以涵盖了从现代话剧到各种传统地方戏曲的形式之多样性、打通了从国家到省市大区的组织之广泛性,不仅对当代话剧、戏曲艺术的...
关键词:戏剧观摩演出 传播机制 文化动员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战争题材戏剧中的内涵及演进——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剧为例被引量:2
《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92-100,共9页申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当代戏剧会演的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1966)”(20BZW1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16ZDA191)。
20世纪30年代的"国防戏剧"重心在以抗日爱国主题对普通民众进行民族意识启蒙,通过对个体生死存亡处境的描绘,召唤出作为中华民族成员所具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全体民众的抗敌情绪,进而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抗日战争 抗美援朝 越南战争 英雄主义 
戏剧的生产机制与剧作家的主体性调适——以1949-1966年为中心被引量: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9期178-184,共7页申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戏剧会演的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1966)”(20BZW1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16ZDA191)阶段性成果。
既往对1949-1966年的中国当代戏剧的研究,大多侧重从审美层面,考察这一时段戏剧在审美性上的得失。而极少有研究者能够超越于戏剧文本之上,反观剧作家的创作行为,从中发掘戏剧的生产机制和剧作家的主体性调适之间的博弈。尤其是在1949-1...
关键词:话剧生产机制 主体性调适 十七年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论徐棻《田姐与庄周》的改编特色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21-24,共4页陈丽芬 申燕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之青年博士基金项目(16BJ43)。
徐棻、胡成德同志所创编的川剧《田姐与庄周》,改编自传统剧目《大劈棺》,被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一出好戏。川剧《田姐与庄周》的成功改编是运用现代意识重审的方法来获得主题新生,以纵向开掘人性深度的方式来达成人物形象的重塑,在...
关键词:《田姐与庄周》 改编 创造性转化 
论十七年少数民族戏剧的叙事母题被引量:1
《南大戏剧论丛》2016年第2期149-156,共8页申燕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十七年’少数民族戏剧研究”(2016SZYQN55);中国博士后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2016M590882)阶段性成果
十七年少数民族戏剧在书写新生国家的成长史、民族关系史时,形成了鲜明的母题类型,主要包括'拯救'、'捍卫'、'融合'、'成长'母题。'拯救'母题对旧社会苦难史的控诉与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并举,试图在二元对立中建构民族苦难史和救赎史...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 叙事母题 拯救 融合 成长 
论瓦格纳的戏剧艺术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被引量: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196-199,共4页申燕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十七年’少数民族戏剧研究"(2016SZYQN55);博士后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2016M590882)阶段性成果
瓦格纳对歌剧的考察主要是从革命的角度入手的,他批判了由享乐本质导致的歌剧的种种轻佻情状,希望改变当前歌剧萎缩的现状,用艺术的繁荣来改变社会的混乱状况。瓦格纳的种种戏剧理论的最终导向是他对"未来的戏剧"的构想,那是集音乐、诗...
关键词:瓦格纳 整体艺术 德国民族精神 欧阳予倩 
戏剧现代性与戏剧精神: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反思与批判被引量:3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205-209,共5页申燕 
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在现代性诉求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关注人的个体尊严和生存状态,彰显人的个性和自由,肯定人对民主、平等、正义等生存权利的追求等。其反现代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革命"思维...
关键词:十七年 社会主义戏剧 戏剧现代性 戏剧精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修防修剧的生成原因及创作范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174-179,共6页申燕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社会主义戏剧’源流考"(13SQN39)阶段性成果
反修防修剧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催生的特殊戏剧形态,集中出现于1962年至1965年。它以描写阶级斗争及资产阶级思想对青少年的腐蚀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塑造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宣传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关键词:反修防修剧 创作范式 社教运动 社会主义新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