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耕欣

作品数:17被引量:8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奥斯丁意识形态哥特小说叛逆中产阶级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外国语文》《外国文学评论》《山东社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保守情节所含的社会批评——评《米德尔马契》中庸夫形象的阅读效果被引量:1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21年第2期72-77,共6页苏耕欣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作家乔治·艾略特因未能在其名作《米德尔马契》中突破女性传统的社会角色而饱受保守之谪,这其实有失公允。作者不可能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牺牲情节可信度。具有形而上追求的多萝茜娅最后固然回归相夫教子的传统角色,但...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维多利亚时期女性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阶级流动性被引量:1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9年第1期59-63,共5页苏耕欣 
奥斯丁小说的所谓保守性并不体现于她对具体阶级或阶级爬升者的态度,所有阶级的人物都可能为其所讽刺;作者处理人物的唯一原则就是他们是否接受她所认同的"托利党"-乡绅-国教的价值观与秩序,这其中包括中产阶级暴发户。其后期的作品显示...
关键词:奥斯丁 暴发户 中产阶级 
论18-19世纪中期英国小说中劳工阶级对塑造中层人物的道具作用
《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77-82,共6页苏耕欣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小说中的劳工阶级几乎始终是一种被牺牲、被利用的角色。从菲尔丁和盖斯凯尔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底层人物在推进小说情节和表现主要人物的品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令其发挥这种关键作用的正是其无足轻重、...
关键词:菲尔丁 盖斯凯尔 英国小说 劳工阶级 
浮士德迟来的成长与弗兰肯斯坦早到的觉醒被引量:1
《外国文学》2017年第1期111-119,共9页苏耕欣 
马娄的《浮士德》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在主题上相似显而易见,但两部作品之间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浮士德虽然很早与魔鬼签定协议,却到最后才意识到自身行为之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弗兰肯斯坦则早在怪物诞生之初...
关键词:马娄 《浮士德》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基督教 
奥斯丁小说的礼仪批评与秩序拯救--兼评英国小说中的话题转换被引量:2
《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5-16,共12页苏耕欣 
以社交礼仪为标志性特征的奥斯丁小说在19世纪初红极一时,这是英国乡绅势力在中产阶级文化冲击下彻底衰退前的回光返照。奥斯丁以礼仪为"语言"展现、衡量与解释人物的言行,并将情节中的一些道德问题转化成礼仪问题,其目的是通过美化礼...
关键词:礼仪 乡绅 奥斯丁 英国小说 
美学、感情与政治——司各特小说的平衡与回避笔法被引量:1
《国外文学》2013年第4期105-111,共7页苏耕欣 
司各特的代表作《威弗利》反映作者在苏格兰民族文化与英国现代社会间平衡立场的良苦用心。前者通过其浪漫主义因素表达,后者由其相对理性的结局体现。在二者之间,司各特并未做出明确的高下判断,而是在美学层面上疏导、释放因主人公追...
关键词:司各特 《威弗利》 小说 美学 
新中国六十年勃朗特姐妹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被引量:5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18-130,共13页苏耕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9&ZD071)
我国的勃朗特姐妹研究经历了从译介到批评的演变过程,其视角也从前期较为单一的阶级分析发展为多种理论与方法共存的局面;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领域受西方学术界影响,涌现了诸多以现当代文艺理论为基础的批评著述,其中包括...
关键词:勃朗特姐妹 小说研究 评述 
从奥斯丁作品看写实小说的意识形态模糊性被引量:1
《外国语文》2013年第2期5-8,共4页苏耕欣 
简·奥斯丁的作品是写实小说意识形态模糊性的典型例子。《傲慢与偏见》对于乡绅、工商业中产阶级和贵族的描写有褒有贬的描写,造成小说在意识形态方面模棱两可的印象,使作者得以表达一些为当时社会尚难接受的思想而毋需冒挑战现行秩序...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爱玛》 奥斯丁 意识形态 
爱情与惩罚:《爱玛》对于浪漫爱情的道德救赎被引量:5
《外国文学》2013年第2期33-38,157,共6页苏耕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752003)
在《爱玛》这部小说中,爱玛与弗兰克二人的缺点或所犯的错误,连同这些错误招致的批评甚至羞辱,是奥斯丁赋予其浪漫爱情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浪漫爱情看似一种惩罚时,作者才能使主人公安全地获得基于爱情的婚姻。这是奥斯丁在一个浪漫爱情...
关键词:奥斯丁 《爱玛》 爱情 惩罚 
《劝导》中的变与不变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2年第2期32-36,共5页苏耕欣 
《劝导》这部小说的核心是变与不变。温特沃斯的境况改变和次要人物的见异思迁,全为成全安·艾略特与温特沃斯的不变爱情,而他们二人的婚姻虽然延续了奥斯丁式的"爱情—财富"模式,却暗藏着英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土地为中心的生活方...
关键词:《劝导》 奥斯丁 社会变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