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戈

作品数:101被引量:19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历史学历史观历史学家史学史学观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江西社会科学》《文史哲》《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河北晋州:多举措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第35期45-45,共1页刘娇 雷戈 
近年来,河北省晋州市民政局聚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从社区日间照料点建设、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护理人员技能提升、医养康养服务等方面入手,不断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 河北省晋州市 养老事业 技能提升 适老化改造 护理人员 养老床位 健康可持续发展 
《诗经》文体与王权秩序——《诗》《书》时代的思想史研究之一被引量:2
《史学月刊》2018年第12期98-117,共20页雷戈 
《诗》《书》时代的思想文体是一种礼仪化的政教空间。"天子"可能是周人创造的最具想象力的政治符号。"天子"的发明,让周人距离天较之商人更近了一步。对天子来说,听诗知民意。由此构成一种"天高天子近"的原初制度设计。只有《诗经》才...
关键词:《诗经》 天子 王权 中国思想史 
变夷从夏——五胡政治观念实践分析被引量:7
《文史哲》2018年第5期68-82,共15页雷戈 
学人喜欢用一种华夏主义的眼光来安置和评价胡人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和特性,却忽视了胡人的历史特质以及对汉人观念的冲击乃至颠覆。胡人在汉人的帝王之间加入了一个新位阶,从而构成了王→天王→皇帝三级序列。汉人说"胡人不能为帝",结...
关键词:胡人 汉人 皇帝 天王 五胡十六国 
思想与文体——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
《学术研究》2017年第9期36-44,共9页雷戈 
文体是一种合法的言论表达,思想的文体性实际上是思想的合法性。思想的文体性保障了思想的实践效果。如何使文体成为一个思想史概念,实际上是思想史的一种自我开放过程。当文体成为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文体包含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以及...
关键词:思想 文体 合法性 实践性 思想史 
史家形象的自我重塑——对黄仁宇自传和何炳棣自传的史学史解释
《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152-160,共9页雷戈 
黄仁宇和何炳棣可谓是"生存性史家"和"职业性史家"两种类型的典范。黄仁宇的自传《黄河青山》有智者风范,何炳棣的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有学者气质;前者展现出一种思考历史的观念路径,后者展示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门径。换言之,黄仁...
关键词:自传 史学史 自我形象 生存性史家 职业性史家 
从简单本质到复杂本质——《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综论卷)》开放出的思想境域被引量:4
《史学月刊》2016年第5期96-108,共13页雷戈 
在刘泽华的学术体系中,"阴阳组合"命题最具思想洞见。刘泽华的学术个性使他总有一种喜欢作出假言判断的冲动。阴阳组合结构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假言判断。中国历史一以贯之的是中华专制主义的政体超越性。从方法论角度,我欣赏刘泽华对阶级...
关键词:王权主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 刘泽华 新思想史. 
三吏分治:西汉中后期吏治生态研究被引量:3
《史学月刊》2013年第9期5-21,共17页雷戈 
良吏、酷吏和循吏可谓官僚制中的三足鼎立,或"三吏分治"。某种意义上,三吏分治似乎表明了皇权官僚制下政治生态分化的特殊机制。从官僚政治生态角度看,酷吏的个人性格都不是无意义的,它其实属于更为广泛的官僚集团的职业性格。循吏长处...
关键词:酷吏 循吏 良吏 官场生态 新帝国时代 
王莽革命新论被引量:2
《人文杂志》2013年第7期71-81,共11页雷戈 
王莽新朝是中国皇权体制中实现的第一次不流血的和平权力转移。人们从不追究打下来的天下是否合法,相反倒是对依照某种程序得到的权力却百般挑剔。王莽革命表明,即便不是尧舜那样的圣王,也能通过其他手段实现禅让。至少君权时代的朦胧...
关键词:王莽 革命 禅让 新朝 
论元历史观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1-7,共7页雷戈 
元历史观试图对各种历史观模式加以理性分析和思想解构,从而为建构更多、更好、更新的具体历史观而提供一种规则和创造一种理念。"具体历史观"与"抽象历史观模式"是元历史观所确定的一对核心范畴。元历史观在解构"唯心史观"这一历史观...
关键词:元历史观 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春秋》观发微——以《春秋》经传为中心被引量:2
《史学月刊》2011年第3期85-107,共23页雷戈 
通过对《春秋》书法体系的分析可以认定,孔子思想似乎包含有某种真实性观念,但绝对没有任何客观性意识。"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修辞有术"这五个命题,总体性地否定了中国史官文化产生客观性意识的任何可能。
关键词:史官文化 春秋笔法 《春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