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祥勇

作品数:11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冯至《十四行集》艺术分析历险仪式存在主义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长江学术》《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求索》《中国文学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时代和环境的双重错位——施蛰存为什么放弃小说创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4-17,共4页唐祥勇 
在20世纪30年代文名正盛时,施蛰存停止小说创作,其因有三:一是他的文学观念与抗战后的文学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他在新的环境里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表达他的生存感觉,三是职业的改变。
关键词:施蛰存 抗战 生存感受 
上海的外来者——施蛰存的上海叙事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36-39,共4页唐祥勇 
施蛰存虽被视为是海派代表作家,但并不长于对上海的叙述。他作为派海作家的意义,在于自觉运用带有强烈的现代派色彩的观念和方法,分析人物和事件,而不在于对上海故事的讲述。他是上海的观察者,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感受上海。
关键词:施蛰存 上海 叙述 
夹缝中的存在——施蛰存在30年代文学地图上的位置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71-74,共4页唐祥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施蛰存研究"(07JA751037);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资助项目(2007D344)
在1930年代的文坛上,施蛰存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像京派那样在自然生命中寻找生存的价值,也不像海派那样沉迷于物质世界,同时也拒绝革命文学对未来的展望。他在乡村与都市文化的时间差中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
关键词:施蛰存 乡村 都市 
《血色湘西》:沈从文的挪用和背离
《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2期124-128,共5页唐祥勇 郑鹏飞 
某些标志性的地喊文化形象是来自于文学的虚构。这种虚构反过来又形成了自我复制能力,从而强化这个地域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定位和形象特征。穷困荒僻而野蛮的湘两之所以能有现在的这么一种炫目的光彩,应当说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沈从文...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 背离 文化形象 形象特征 文化定位 风土人情 虚构 
规范与仪式——1950年代长篇小说与明清章回小说比较
《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129-129,共1页唐祥勇 
1950年代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出现了脱欧与向传统回归并存的趋势。这一时期长篇小说与明清章回小说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1950年代文学的实用性色彩使拥有最大的读者群体的传统章回体小说成为重要的文学资源。
关键词:明清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 年代 中国文学 章回体小说 仪式 文学资源 读者群体 规范 传统伦理道德 
历险与体验——冯至《十四行集》艺术分析被引量:1
《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119-122,共4页唐祥勇 
《十四行集》的艺术形式与诗人的生命体验是契合的,它暗含着一个体验、沉思的过程。它的意象静穆而坚实的特性与时间性的强化构成了总体风格的凝重。各个主题群落的矛盾、纠结和补充,篇与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并列,长句的巧妙分...
关键词:十四行集 体验 风格 
先锋文学走了多远
《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170-172,共3页唐祥勇 
什么是先锋文学?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就其本身作出定义的概念,对它的描述只有与主流文学或传统文学相比较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是相对的。新时期先锋文学,也是区别于现实主义传统而得以成立的一个概念。
关键词:先锋文学 现实主义传统 先锋作家 新时期 主流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传统文学 真实性 余华 现实主义作家 
历险与体验——冯至《十四行集》艺术分析被引量:2
《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1期76-79,共4页唐祥勇 
冯至在谈及《十四行集》的写作的因由时曾说:“我不迷信,我却相信人世上,尤其在文艺方面常常存在着一种因缘。这因缘并不神秘,它可能是必然和偶然的巧妙偶合。”唯其无心,才更见其出诗人内在的诗情流动与作品体式的融合,形式化为...
关键词:《十四行集》 艺术分析 冯至 中西文化 艺术特质 诗人 因缘 诗情 
“真实性”与新的文学规范——以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为例被引量:3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71-75,共5页唐祥勇 
1950年代的文学要求表现本质真实,并以此为创作和批评的标准。《我们夫妇之间》基本符合本质真实,但还是未完全达到要求。这使它受到严厉的批判,这种批判与确立新的文学规范有关,本文试图浅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内在紧张。
关键词:真实性 新的文学规范 趣味 政治价值 历史的本质 
乡村权力的更替——《创业史》的另一种解读被引量:3
《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3期80-84,共5页唐祥勇 
五十年代初,发生在中国乡村的,不仅是土改和合作化运动引发的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且也是国家政权的力量逐步下行,乡村权力结构发生的变化。乡村权力结构不同于有严密的组织形式的国家政治,它是与乡村生活融为一体的一种宽泛意义上的...
关键词:乡村权力结构 《创业史》 社会权力 公共事务 合作化运动 经济关系 国家政权 柳青 小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