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西

作品数:22被引量:322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国家林业局更多>>
发文主题:黄土高原沙尘暴植物热值沙尘天气防沙治沙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干旱区研究》《水土保持通报》《大自然》《生物质化学工程》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认识荒漠
《大自然》2014年第6期4-5,共2页杨维西 
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矮小、荒凉贫瘠且地域广袤的自然地带。自然地理学视角的荒漠生物气候带是陆地植被随气候干湿变化而发生自然分异的现象,是植被与自然环境适应状况的真实反映。在自然界中,相邻两个生物气候带间的过渡是渐变...
关键词:荒漠草原 生物气候带 自然地理学 植被类型 地表物质 过渡类型 植被稀疏 草原带 陆地植被 半荒漠 
中国荒漠的形成、演化与现状被引量:1
《大自然》2014年第6期6-9,共4页杨维西 
中国的荒漠分布在哪?又是如何形成及演化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荒漠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矮小、荒凉贫瘠且地域广袤的自然地带。荒漠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及冻原生态系统同为陆地生态...
关键词:荒漠草原 冻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植被稀疏 森林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全球变暖 陆地生态系统 半荒漠 荒漠区 
中国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研究被引量:19
《中国沙漠》2011年第1期185-190,共6页罗敬宁 郑新江 朱福康 咸迪 杨维西 屠志方 李梦先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C40B03);国家林业局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专题项目资助
引入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的概念,通过数学模型、实例计算和数据分析,得到了定量的沙尘暴发生危险程度评价指标,并绘制了中国沙尘暴发生的气象危险度区划图。结果表明:①新疆南部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危险度最大(气象危险度最高达到4级),...
关键词:沙尘暴 大风 气象危险度 
中国防沙治沙60年被引量:9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第5期14-18,共5页杨维西 
根据60年来我国防沙治沙的发展实际,将我国的防沙治沙分为新中国成立初至7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3个阶段,分别对不同阶段的有关防沙治沙的环境背景、防沙治沙的开展情况、防沙治沙的成就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并从...
关键词:防沙治沙 60年 中国 
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响应与趋势被引量:14
《林业科学》2008年第8期124-130,共7页杨维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干旱区气候出现明显转折:伴随升温趋势明显,降水较大幅度增加,风力和蒸发力持续减弱,干燥指数有所减低;受其影响,许多河流流量增加、湖泊水位升高,植被逐渐恢复,荒漠化持续扩展趋势初步遏制。20世纪中后期,干...
关键词:中国干旱区 全球变化 响应 
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2
《干旱区研究》2007年第5期610-617,共8页贾宝全 陈利军 杨维西 李梦仙 屠志方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项目
以乌兰布和沙漠为研究靶区,以GIS和RS技术为手段,利用解译的1986,1995,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其景观基质差异较大,1986年为沙漠和其他未利用土地,199...
关键词:土地利用 变化过程 驱动因素 乌兰布和沙漠 内蒙古 
植物热值研究综述被引量:10
《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年第B12期329-335,共7页赵廷宁 王庆 杨维西 
对国内外植物热值早期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并从森林植物群落、草原植物群落、农业生态系统、灌木和沙生植物及园林植物等几方面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关于植物热值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植物热值 进展 
我国荒漠化走势前瞻被引量:4
《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年第05M期6-8,共3页杨维西 
关键词:中国 荒漠化 发展趋势 生态建设 综合治理 《防沙治沙法》 
北京沙尘天气的沙尘来源及其治理被引量:14
《林业经济》2002年第7期19-22,共4页杨维西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和燕山分别横垣于城市的西侧和北侧,使北京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然而,由于受东进及南下冷空气的影响,常常受到风沙的侵袭.
关键词:卫星云图 悬浮颗粒物 土地类型 沙尘暴 北京 沙尘天气 沙尘来源 治理 
沙尘与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
《中国林业》2002年第04A期7-8,共2页杨维西 
关键词:沙尘 内蒙古 生态环境建设 土地沙化 造林 种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