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仁安

作品数:13被引量:6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禹余粮中药混淆品禹粮石分离纯化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药学与临床研究》《中成药》《辽宁中医杂志》《广西中医药》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禹余粮及其混淆品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297-299,共3页刘训红 潘扬 任仁安 
江苏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
目的 为商品禹余粮的品质鉴定、开发应用优质产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NH4 SCN、Ag DDC比色法分别对不同来源的禹余粮及其混淆品共 2 6份样品中的铁、砷进行了含量测定 ,并用X射线衍射法和差热分析法对部分样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关键词:禹余粮 混淆品 NH4SCN法 Ag-DDC法 比较分析 
18种商品蛤蚧原动物及性状的鉴别被引量:11
《广西中医药》1999年第1期39-43,共5页朱华 任仁安 
目的 :对中药商品蛤蚧进行调查与真伪鉴定。方法 :在市场上收集各类商品蛤蚧 1 8种 ,选择样品长度、头部、吻鳞、眼睑、鳞片、背腹部、指趾、尾及其他特征、地理分布进行原动物鉴定 ,并检索鉴别。结果 :1 8个样品中 2个样品为蛤蚧Gekkog...
关键词:蛤蚧 鉴别 混伪品 中药 
中药禹粮石的模糊评价模型被引量:3
《时珍国医国药》1999年第2期100-102,共3页朱育凤 丰国炳 彭德和 姜金祥 任仁安 吴德康 
据中药禹粮石的两大药用特性—补血、止血作用和涩肠、收敛作用,设计了与禹粮石两大药用特性对应的两个动物药理实验指标,这两个指标可成为禹粮石质量优劣的评价指标。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把禹粮石中的有效成分与评价指标建立横向联系...
关键词:禹粮石 模糊评价 矩阵 中药 
红花等5种药材中农药(666、DDT)残留量的分析研究被引量:8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87-88,共2页吴德康 陈建伟 任仁安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红花、延胡索、大青叶、板蓝根、桔梗及土壤中所含农药666。
关键词:农药残留量 分析研究 红花 延胡索 大青叶 
桔梗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分析被引量:3
《基层中药杂志》1996年第1期37-38,共2页王训乐 吴德康 陈建伟 任仁安 
本文采用Berkin——Elmer F17型具电子捕获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了野生桔梗,栽培桔梗,去皮桔梗,不去皮桔梗以及它们土壤中所含666、DDT的残留量。该项研究将有助于今后制订中药材农药残留量的限量标准。
关键词:桔梗 药材 有机氯农药 残留量测定 
中药禹余粮的鉴定和含量测定被引量:2
《药学与临床研究》1996年第1期55-57,共3页周继法 朱育凤 任仁安 
禹余粮为矿物类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微寒,味甘涩,具有涩肠、止血、止带之效,用于治疗久痢久泻、便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中国药典(1990版)对其内在质量尚无质控指标,鉴于目前市场上禹余粮品种混乱。
关键词:禹余粮 褐铁矿化 混淆品 粘土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蚀变岩 絮状沉淀 相对密度 《神农本草经》 矿物类中药 
禹余粮炮制前后的化学组成分析被引量:4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28-29,共2页任仁安 刘训红 王春根 
禹余粮为矿物类中药,临床上除用其生品外,还用其炮制品,其疗效有所不同。禹余粮经炮制后,可除去部分砷及降低铁的溶解度,从而有利于安全用药及增强部分疗效。本文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和差热分析法对江苏产禹余粮生品、煅制品及醋制品的化...
关键词:禹余粮 炮制 化学组成 
禹余粮及其混淆品的鉴别被引量:4
《基层中药杂志》1992年第1期9-10,共2页刘训红 王春根 任仁安 
江苏省科委资助课题
禹余粮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之功效,主治久泻、久痢、崩漏、白带等症。《中国药典》九○年版收载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禹余粮产区较多。由于过去研究尚少,药源比较混乱,据实地调查,发现商品药材中44...
关键词:禹余粮 鉴定 
九种禹粮石的鉴定被引量:3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228-230,共3页吴德康 王春根 任仁安 
对收集的9种不同产地的禹粮石进行了外观和偏光显微镜的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徐州产的禹粮石不属于褐铁矿,可以认为是伪品。南京栖霞山所产的禹粮石虽属褐铁矿,但含量低,而且明显含有有害物质如Pb等元素,故不宜作药用。江苏泗洪,建湖、...
关键词:禹余粮 中药 鉴定 
中药禹粮石的本草考证被引量:1
《江苏中医》1991年第6期29-30,共2页任仁安 
中药禹粮石,原名禹余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①。其名称的由来,相传夏禹在会稽山分粮食,弃其所余食于山中,乃化此物,故而得名。禹余粮究竟是植物还是矿物药,值得探讨。禹余粮的来源,据《本草经集注》②的记载,梁代所指禹余粮有两种。...
关键词:禹粮石 本草考证 中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