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作品数:28被引量:8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民居村落教学改革清真寺建筑建筑文化特色更多>>
发文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城市建筑》《重庆建筑》《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乡村振兴中高寒山区非典型传统村落选择性保护研究——以金马池地区陈塄坎村为例
《城市建筑》2023年第1期143-145,共3页张萍 赵一 陈华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传统村落规划建设问题及策略研究”(20JR5RA41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河湟多民族交错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研究”(22YJAZH006)。
通过对陇南高寒山区的“非典型传统村落”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根据其特殊地域环境进行选择性保护的策略,尝试以陈塄坎村为例,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发展策略,整合出适用于高寒山区的非典型传统村落发展路径,以期对未来相似...
关键词:高寒山区 非典型村落 选择性保护 乡村振兴 
河湟地区藏族聚落及建筑地域适应性--以同仁县木合沙村为例被引量:1
《华中建筑》2020年第5期107-110,共4页张萍 陈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768029、5176803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4YJCZH210、14YJCZH006);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6YB071)。
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同仁县木合沙村是河湟地区藏族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坐落有青海省最大的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寺院旺加寺和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木合沙寺,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文结合资料对比和实地调研、测绘,从选址布局...
关键词:河湟地区 藏族聚落 宗教和民居建筑 地域适应性 
基于学生作业成果反馈的兰州交通大学建筑设计3课程教改探索被引量:2
《高教学刊》2020年第4期131-134,共4页徐锋 曹鹏 张萍 洪生辉 侯秋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湟地区民族建筑地域适应性研究”(编号:51768029);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弹性理论的老旧社区评价优化研究”(编号:JK2018-4);兰州交通大学教改项目“建筑设计3精细化教学研究”(编号:JGY201807)。
针对学生建筑设计3课程作业所反馈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研究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等一系列措施,以达到改正教师教学不足,促进学生自主式学习和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设计3 作业成果 教学改革 探索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磨沟村为例被引量:1
《重庆建筑》2020年第2期9-11,共3页姚英骄 张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湟地区民族建筑地域适应性研究”(51768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元文化视角下河湟民族走廊传统宗教建筑研究”(5176803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甘肃临夏民族村落更新建设中文化传承研究”(14YJCZH2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14YJCZH006);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16YB071).
近年来许多传统村落建设在盲目城镇化的过程中走了弯路,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消退甚至濒临消亡。该文通过对第四批传统村落甘南藏族自治州磨沟村的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症结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下城镇化的...
关键词:城镇化 传统村落 保护策略 磨沟村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问题与策略探究被引量:9
《建筑设计管理》2019年第9期28-31,共4页张萍 赵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68029、51768030);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6YB07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4YJCZH210、14YJCZH006)
十九大以来甘肃省通过统筹安排乡村空间、合理整治资源环境和全面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的实施,努力落实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全覆盖。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过程和现状的调研分析,提炼总结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 甘肃省 美丽乡村 实践进程 发展路径 
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考察研究——以徽县郇家村为例被引量:1
《城市建筑》2019年第23期39-42,共4页赵一 张萍 陈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68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6803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4YJCZH2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4YJCZH006);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6YB071)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
关键词:陇蜀古道 郇家村 河谷聚落 传统民居 营建特征 
地域文化视野下保安族聚落保护与更新探析——以临夏积石山大墩村为例
《华中建筑》2019年第8期75-79,共5页陈华 张萍 李佳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768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76803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4YJCZH2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4YJCZH006);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6YB071)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吸收融合西北河湟民族走廊回、藏、土等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与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典型当地民族特征的聚落和民居建筑。该文在对保安族聚居地大墩村调研测绘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和思考聚落格局特...
关键词:保安族 地域文化 聚落形态 保护与更新 
兰州五泉山千佛阁建筑形制特征研究
《建筑与文化》2019年第7期222-223,共2页陈华 张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元文化视角下河湟民族走廊传统宗教建筑研究(项目编号:51768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湟地区民族建筑地域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5176802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4YJCZH00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甘肃临夏民族村落更新建设中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4YJCZH210);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YB071)
位于兰州市五泉山古建筑群东麓的千佛阁是兰州地区现存不多的悬楼木构古建筑,历经550余年,多次修建,反映出地区发展的曲折历史脉络和地方特色的建造工艺。文章通过实地测绘调研及文献研究,分析千佛阁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和装...
关键词:五泉山古建筑群 千佛阁 形制特征 价值特色 
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与苫子房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探究——以博峪村为例被引量:1
《城市建筑》2019年第17期7-10,18,共5页姚英骄 张萍 陈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68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6803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4YJCZH210)(14YJCZH006);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6YB071)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
关键词:甘南藏族聚落 苫子房民居 地域适应性 营建智慧 
文化内核和新型交流空间设计探索——红古区博物馆、文化馆与图书馆三馆综合楼方案设计被引量:2
《建筑设计管理》2019年第3期92-96,共5页方一帆 张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湟地区民族建筑地域适应性研究(编号:51768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元文化视角下河湟民族走廊传统宗教建筑研究(编号:5176803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甘肃临夏民族村落更新建设中文化传承研究(编号:14YJCZH2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编号:14YJCZH006);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编号:16YB071)
被称为"八宝川""冶金谷"的兰州市红古区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近年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红古区博物馆、文化馆与图书馆三馆综合楼建设对于提升区域文化价值品质,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该设计以展览、文艺培训、图...
关键词:文化中心 文化内核 空间尺度关系 共享场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