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作品数:13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电影文学黑色幽默蒂姆·伯顿《白鹿原》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北方文学(下)》《北方文学(中)》《文学与艺术》《文艺生活(下旬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析蒂姆·伯顿电影美学特征
《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X期194-194,共1页李季 
蒂姆·伯顿作品以黑色幽默来诠释美好,以颠覆传统来展现世相,以不完美表象趋同完美本质,在好莱坞类型片的成囿中衍生出全新另类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蒂姆·伯顿 美学 颠覆 黑色幽默 
度人与自度——浅析莎剧《李尔王》与电影《乱》中人物的塑造
《电影评介》2013年第6期64-64,77,共2页李季 
较之莎剧《李尔王》,黑泽明的电影《乱》相比较缺乏慈悲,莎剧中也将美好的东西毁了给人看,但结尾仍然有希望;《乱》的开放式结局,带着浓烈的东方色彩,虽淡薄了对人世的悲悯,却在残酷中有着更多的留白让人思考。
关键词:《李尔王》《乱》人物 命运 
《月牙儿》及其改编电影比较分析
《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7X期248-248,共1页李季 
月牙儿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见微知著反映了中国三四十年代妇女悲惨的命运,感人至深;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对原著的把握很到位,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导演的调度等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月牙儿 老舍 小说 电影 命运 
浅析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以《末代皇帝》为例被引量:2
《电影评介》2012年第10期43-43,45,共2页李季 
莱翁·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论证了如何实现电影的节奏,包括整体与局部关系、剪辑的作用、画面功效、叙事情感等方面,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分析了电影节奏为什么能够实现。以《末代皇帝》为例,解读幕西纳克的节奏理论在这部影片中是...
关键词:幕西纳克 电影 节奏 《末代皇帝》 
从自然辩证法解读电影与诗歌的音乐元素
《北方文学(下)》2012年第4期114-114,共1页李季 
系统观、辩证观和科学观组成了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电影和诗歌中的音乐进行哲学的思考,以启迪思维,开阔思路。
关键词:音乐 电影 诗歌 自然辩证法 
园林美学与文人诗歌浅析
《北方文学(中)》2011年第11期34-35,共2页李静 李季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载体,文人诗歌依托园林而言志言情,而另一方面,中国园林也正是由于这些诗作而享有了后世盛名,单纯的园林景色也因此有了更深层的文化韵味。
关键词:园林 文人 诗歌 爱情 志向 
我读《白鹿原》——“仁义村”与“流氓原”
《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5期55-55,共1页张丽 李季 
陈忠实的《白鹿原》巧妙地将儒家传统道德的仁义与人性中突出的流氓性融合在一起。透过白鹿原这一“仁义村”与“流氓原”的统一浓缩着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
关键词:《白鹿原》 仁义 流氓性 
从《偷自行车的人》看底层文学被引量:1
《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第7期44-44,共1页李季 张莉 
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落笔于现实,表现了严酷的别样的社会文学,德西卡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将生活的真相赤裸裸撕开在人们眼前,给了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底层人民一个压抑呜咽的声音。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 偷自行车 现实 文学 渐近线 
从鲁迅爱情的冰火性中看鲁迅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0年第5期1-1,共1页李季 张丽 
鲁迅的感情生活,可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洋。正如鲁迅的文学作品,从启蒙的角度开始,实质却是人学,充满人性的矛盾。又如鲁迅的处世,批判他认为无救的人毫不留情,而对他认为有希望的人怀着炽烈的热情。
关键词:鲁迅 爱情 文学 
从蒂姆·伯顿电影看黑色文学被引量:3
《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第5期64-64,共1页李季 张丽 李静 
蒂姆·伯顿建构了一个强大而别样的影视空间,以黑色幽默来诠释美好,孤独与对艺术的执着情怀贯穿他作品的始终,黑色忧郁的气质和对美好的追求,是蒂姆·伯顿作品中不变的主题。
关键词:蒂姆·伯顿 黑色幽默 美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