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颖妮

作品数:26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东金融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马华文学小说言情小说女性形象故事新编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华文文学》《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小说评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历史记忆的摆荡:张贵兴“雨林三部曲”的华人拓荒史书写被引量:4
《文艺争鸣》2018年第8期142-147,共6页贾颖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侨华人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项目编号:12AZD87)的阶段性成果
一、华人拓荒史书写的重层镜像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对东南亚的开发和掠夺,大批华工被招募来马来半岛和婆罗洲,从事艰苦万分的拓荒工作。历经百年,华人把一片片原始森林变为经济作物园区,开发了一座座矿场,建立了一个个市镇,可以说...
关键词:张贵兴 华人社会 三部曲 历史记忆 
转型期马华文学跨族裔婚恋书写的走向被引量: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85-90,共6页贾颖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课题"海外华文文学跨界研究"(11&ZD111);广东高校创新强校工程重大项目"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中的异族书写"(2015WTSCX070)
转型期马华文学的跨族裔婚恋书写延续了文学传统中"婚恋-族群政治"的隐喻意义,在"同为一家人"的时代召唤下自觉表达华异文化互通的祈愿。由是,受现代文明熏陶的异族,进入族际婚恋题材;"喑哑"的异族开始"发声";代际之间对异族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马华文学 跨族裔婚恋 族群 
马华新生代文学中的宗教纠葛与族群政治被引量:1
《小说评论》2017年第1期191-197,共7页贾颖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课题"海外华文文学跨界研究";广东高校创新强校工程重大项目"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中的异族书写(2015WTSCX070)"阶段性成果
1969年"五一三"种族暴动事件之后,马来人特权、官方语、回教等问题被马来西亚政府列为不容讨论和质疑的"敏感问题",宗教成为不可触碰的"禁忌"。由于政治的介入,文学"自我设限"以求"政治正确",导致宗教书写成了"失踪的题材"...
关键词:马来 方语 马华 新生代作家 李绍基 书写策略 技术派 华社 文化融合 初试啼声 
华文报纸副刊与马华文学论述的“本土化”转向被引量:1
《华文文学》2017年第1期86-92,共7页贾颖妮 
1990年代马华文学论述的本土化,某种程度上是华文报纸副刊建构的产物。副刊的作为有二:一是大力扶持新生代批评,初步建构马华文学诠释的本土视域;二是开展史料爬梳与谱系建构工作,为马华文学论述的本土化提供扎实的考据材料。报纸副刊...
关键词:马华文学 本土化 副刊 文学论述 
论萧红晚期小说中的家园眷恋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20-25,共6页贾颖妮 
萧红的晚期小说《后花园》《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是她阅尽人生沧桑后对曾深切体验过的世事的重新书写。这些作品一往情深地回望家园与童年,回归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蕴含着对任性青春的反省和忏悔,显现了对女性解放的启蒙话语与革命...
关键词:萧红 晚期小说 家园 左翼 
马华新生代作家对原住民历史的“再发现”
《文艺争鸣》2016年第12期137-142,共6页贾颖妮 
广东高校创新强校工程重大项目"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中的异族书写"(2015WTSCX070)阶段性成果;广东金融学院文艺学重点学科建设成果
陈大为在《赤道回声》的序言中提到,南中国海把战后马华文学分割成西马(马来半岛)、东马(婆罗洲北半边,包括砂拉越和沙巴)和旅台三大板块,三足鼎立,各具风貌。但目前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偏重西马和旅台,东马文学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
关键词:新生代作家 “再发现” 原住民 历史 马华文学 马来半岛 南中国海 三足鼎立 
女性生存困境的表征——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栏杆意象
《芒种(下半月)》2016年第11期2-9,共8页贾颖妮 黎宝玉 
栏杆意象在张爱玲小说中多次出现,具有多重意蕴:既意味着防护与界限,又意指隔离与禁锢。张爱玲的小说把栏杆与女子的境遇和命运相联系,展现了新旧交替的乱世中女性的矛盾心理和精神挣扎,从而使栏杆成为女性生存困境的表征。
关键词:张爱玲 栏杆 生存困境 
“拆解殖民后果”:张贵兴小说的雨林文明书写被引量:2
《小说评论》2016年第2期196-201,共6页贾颖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侨华人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12AZD87);广东金融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中的异族书写"(编号:85)阶段性成果
马来西亚砂拉越原住民族群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自古以来没有书写的历史,只有口耳相传的部落史。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砂拉越史,往往带有白人(殖民者)的优越感,或者讲述英国人布洛克家族域外拓殖、播撒"文明"的辉煌历史,对原住民历史与文...
关键词:张贵兴 伊班族 伊班人 原住民 口耳相传 小说情节 布洛克 婆罗洲 雅克 文化政策 
去污名化: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中的混血儿书写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1期31-36,共6页贾颖妮 
广东金融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中的异族书写"(编号:85)的阶段性成果;广东金融学院文艺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果
混血儿是马华文学中的重要艺术形象,是理解和阐释马华文学跨族裔书写的重要途径。与早期表现出浓厚"从父"意识的混血儿不同,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中的混血儿呈现出时代的新面目。他们从无名/污名转向重新被命名,不再将父亲视为顶礼膜拜...
关键词:马华文学 去污名化 混血儿 
“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被引量:2
《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4期59-70,共12页贾颖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侨华人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项目编号:12AZD87)的阶段性成果
马华文学的异族镜像可视为"番"的南洋生产与变奏,折射出"流散"于异域的华人所携带的文化在遭遇异质性文化后传播的"脉象"。从殖民时代到后"五·一三"时期,马华文学的异族书写不断拓展与开掘,展现了复杂的族群权力关系以及华族心理的调...
关键词: 南洋 马华文学 异族镜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